常年期 第三十三週 星期一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天主的烈怒臨到以色列人身上
讀經一:加上一10-15, 41-43, 54-57, 62-64
10 【在那些日子裡,從亞歷山大的大臣和子孫中】產生了一條禍根,就是安提約古的兒子安提約古厄丕法乃,他曾在羅馬做質,於希臘帝國一三七年登極為王。
11 那時,在以色列人中出現一些歹徒,煽惑民眾說:「我們去和我們四鄰的外方人立約,因為自從與他們絕交以來,就遭遇了許多患難。」
12 這種輿論很受當時人的歡迎;
13 遂有一些人極為興奮,便去朝覲國王,國王就批准他們採用外邦的禮俗。
14 他們便照外邦人的風俗,在耶路撒冷修建了一座體育場,
15 且彌補割損的痕跡,背離聖約,為服從外邦人的規律,自甘墮落。
41 王隨後諭令全國,使各國民族合成一個民族,
42 全放棄本國固有的禮俗。於是各外邦民族都表示服從君王的諭令,
43 也有許多以色列人甘心接受了他的宗教,向偶像獻祭,褻瀆安息日。
54 一四五年「基色婁」月十五日,王在祭壇上立了一個可憎惡的邪物,同時在猶太各城修築了祭壇,
55 在各家門前及街市上焚香;
56 凡找到的法律書都撕毀焚燒,
57 凡搜出存有約書或恪守法律者,不論是誰,都應按諭令處死。
62 雖然如此,仍有許多以色列人堅持不變,決不喫不潔之物,
63 寧願捨生,而不願因吃禁食而自污,更不願褻瀆聖約;因此他們被判處死刑。
64 這實在是天主向以色列人發的盛怒。
釋義
《瑪加伯書上》報導一個混亂的時代,也就是介於安提約古四世(175BC)執政和大司祭息孟死亡(135/134BC)之間的數十年 ─《達尼爾先知書》也是在這時代中寫成。這部作品以希伯來文寫成,但是現今存在的只有翻譯本,因此希伯來聖經沒有將之收納;天主教的傳統則將之納入舊約正典綱目之中。
在放逐後的時期,以色列雖然仍然自認是天主的選民,不過事實上,他們僅僅在宗教禮儀的生活中,得到有限度的自主,幾乎被描述為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特殊居住區域(Ghetto)的少數民族。色婁基王朝推行仇視宗教政策,其中又以安提約古四世為甚,這些嚴峻的情況使人看清,當時猶太人中出現兩個不同的群體,兩種不同的生命方向:其中一個主張對世界開放,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從自己的限制中(Ghetto)走出;另一個則是堅持對法律忠實的黨派,把一切外邦相關的東西皆視為可憎之物。因此瑪加伯家族在捍衛猶太宗教與身份時,其實同時面對兩個對手,一個是政府強烈的宗教政策,另一個則是自己猶太民族中願意和外邦政權合作的人。
福音:路十八35-43 線上播放
35 耶穌將近耶里哥時,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
36 聽見群眾路過,便查問是什麼事。
37 有人告訴他:是納匝肋人耶穌經過。
38 他便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39 前面走的人就斥責他,叫他不要出聲;但他越發喊叫說:「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40 耶穌站住,叫人把他帶到自己跟前來;當他來近時,耶穌問他說:
41 「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他說「主,叫我看見。」
42 耶穌給他說:「你看見罷!你的信德救了你。」
43 他立刻看見了,遂跟隨著耶穌,光榮天主。所有的百姓見了,也都頌揚天主。
釋義
許多人說:人必須看見,才能相信。說這樣話的人,其實既不願看見,又不肯相信。今日福音治癒瞎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必須相信,才能看見。這是《路加福音》中,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所行的最後一個奇蹟。這個瞎子喊叫說:「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他的「盲目信仰」使他得到耶穌的幫助:「你的信德救了你。」耶穌這句話不僅對這位得到治癒的瞎子說,也同時是對門徒們說的,他們在耶穌三次,甚至四次告訴他們即將臨到祂身上的苦難時,完全無法瞭解耶穌(十八34)。他們馬上就要和群眾一起向耶穌鼓掌高聲歡呼「達味之子」,然後隨即離棄祂獨自一人。祂將死亡並復活。然後他們的心才會由於耶穌的話而變的火熱,他們的眼睛在擘餅時才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