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三十一週 星期二

常年期 第三十一週 (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11月9日 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眾人都蒙了憐憫

按照各人的聖寵,為眾人服務

讀經一:羅十二5-16

5  【弟兄們!】我們眾人在基督內,也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
6  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
7  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
8  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殷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
9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
10  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
11  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
12  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
13  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
14  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
15  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
16
  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

釋義

面對人的不信與不義,天主顯示了祂的義怒(羅一18)和祂的正義;天主的正義就是仁慈。如果人能領悟這一點,便可一直生活直到現在。但是,人真能夠持續生活嗎?唯一的方法是經過死亡:「你們 … 是死於罪惡,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六11)。天主的「仁慈」不僅僅是祂的特質,更是祂的行動。保祿從天主的仁慈而引出各樣勸勉,形成《羅馬書》的最後一個部份:第十二到十六章。羅十二1-2已經說出最根本的內涵: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成為一個敬拜天主的禮儀,包含各階層的人,以及生活中的所有領域。基督徒不能獨自生活,他歸屬於一個團體中,生活在教會內,他自己就是教會:「我們眾人在基督內,都是一個身體」(十二5),在這裡每人都有其各自的恩寵與責任(十二6-8)。9-16節的勸勉由「」開始,而結束於「謙遜」,在這二者之間包括了其他的一切:彼此尊重、希望、友誼、同理心和同歡樂。


福音:路十四15-24    線上播放

15  【那時候】有一個同席的人聽了這些話,就向耶穌說:「將來能在天主的國裡吃飯的,才是有福的!」
16  耶穌給他說:「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
17  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給被請的人說:請來罷!已經齊備了。
18  眾人開始一致推辭。第一個給他說: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
19  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請你原諒我。
20  別的一個說:我纔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21  僕人回來把這事告訴了主人。家主就生了氣,給僕人說: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裡來。
22  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
23  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道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屋子。
24  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那些人,沒有一個能嘗我這宴席的。」

釋義

這個比喻中的主人三次派人邀請客人前來赴宴。第一次邀請了「許多人」,但是人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婉拒。然後主人要僕人到大街小巷,把「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人都帶來赴宴。最後,為了使宴會大廳滿座,主人更要求僕人去「大道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

耶穌講述這個比喻的對象是猶太人,也就是期待默西亞救援時代的來臨,並且確信自己到時必然得救的人。他們事實上的確首先被邀請,但卻在此關鍵時刻回拒了這個邀請。雖然比喻中並未明說,第二與第三次被邀請、而充滿宴會大廳的人是取代猶太人的罪人與外邦人;但是耶穌復活後的初期教會,毫無疑問正確地把這些話和外邦福傳連結在一起。根據23-24節:天主願意人們「坐滿」祂的屋子」,而「先前被請的那些人,沒有一個能嘗這宴席」。天主的屋子將被坐滿,而且其中沒有最先被邀請的人。我們不能把耶穌的這些話理解為,那些最先被邀請的人永遠被排除在天國之外;而應該理解為一個警告,是以急切的口吻提醒聽眾:現在是做出抉擇的時刻。救恩的時刻由天主決定,人無權決定,更不得任意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