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六週 星期四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7月22日 聖瑪達肋納紀念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7月25日 聖雅各伯宗徒慶日 讀經一 福音
上主要在百姓觀看之下降到西乃山上
讀經一:出十九1-2、9-11、16-20
1 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國後,第三個月初一那一天,到了西乃曠野。
2 他們從勒非丁起程,來到西乃曠野,就在曠野中安了營;以色列人在那座山前安了營 …
9 上主向梅瑟說:「我要在濃雲中降到你前,叫百姓聽見我與你談話,使他們永遠信服你。」梅瑟遂向上主呈報了百姓的答覆。
10 上主向梅瑟說:「你到百姓那裡,叫他們今天明天聖潔自己,洗淨自己的衣服。
11 第三天都應準備妥當,因為第三天,上主要在百姓觀望之下降到西乃山上 …」
16 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濃雲密佈,角聲齊鳴,此時在營中的百姓都戰戰兢兢。
17 梅瑟叫百姓從營中出來迎接天主,他們都站在山下。
18 此時西乃全山冒煙,因為上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冒出的煙像火窯的煙,全山猛烈震動。
19 角聲越響越高;梅瑟遂開始說話,天主藉雷霆答覆他。
20 上主降到西乃山頂上,召梅瑟上到山頂;梅瑟就上去了。
釋義
《出谷紀》第十九至二四章是全書的中間部份,內容敘述天主和以色列民訂立盟約,並頒佈給他們十誡。為了和天主相見,以色列子民首先必須妥善地準備自己(十九)。這個民族留在山腳下,而只有梅瑟一人獲准上山,他是天主和人民之間的中介。
天主的顯現被描述為發生在讓人敬畏的暴風雨中。然而,並不是超乎尋常的並非這惡劣的天候現象,而是以色列人在閃電與雷鳴中經驗到天主駕臨。在雷聲中 他們聽見雅威的聲音,在火光、濃煙和雲彩中他們看見天主來近;雖然他們並沒有真正看見天主的形象。數百年後,厄里亞先知在這座山上得到一個新的經驗:天主 沒有在閃光、雷鳴與地震中顯示自己本質,而是在輕微細弱的風中,天主透過自己的話顯示給厄里亞。同樣地,對以色列子民而言,這裡最重要的仍然是天主的話。 天主在這個民族開始做出歷史決定之前,對他們說了話。
天國的奧秘,只給你們知道,必不給他們知道
福音:瑪十三10-17 線上播放
門徒們前來對耶穌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耶穌回答他們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並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是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為他們正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了解而轉變, 而要我醫好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有福,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有福,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想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想聽 你們所聽到的,而沒有聽到。
釋義
這段經文的難解之處在於,無論是希伯來文或阿拉美文,在文法上並不太區分目的(purpose)和結果(result),同時聖經作者鮮少認為神聖的目的不會達成神聖的結果,或是一個神聖的結果不是來自於神聖的原因(目的)。有了這樣的瞭解,不過度要求澄清目的與結果的關係,這段經文就會顯得清晰許多。
經文中的「知道」,並不指理性的明悟,更是指人內心的接受。接受天國的人,就是「有的」,這種人,「還要給他,使他富足」,就是更豐富地接受天國的富藏; 相反地,那「沒有的」,指的是拒絕天國喜訊的人,特別是法利塞黨這類的人士,這種人,「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意思是連「天主選民」的身份也將失 落。這種人是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到,失去天國的可憐人;相對地,那接受天國喜訊的門徒,就是先知和義人所羨慕的有福之人了!
反省
我成為基督徒多久了?我現在面對信仰的心境如何?是相近法利塞人傾向接受一些信仰規條?或是擁有開放的心,能接受福音喜訊?
我如何運用我的眼和耳,好能幫助內心更妥當有效地領受天國喜訊?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