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六週 星期六

常年期 第十六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7月25日 聖雅各伯宗徒慶日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這就是盟約的血,是上主向你們訂立的盟約

讀經一:出二四3-8

3   梅瑟下來將上主的一切話和誡命講述給百姓聽,眾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要奉行。」
4   梅瑟遂將上主的一切話記錄下來。第二天清早,梅瑟在山下立了一座祭壇,又按以色列十二支派立了十二根石柱,
又派了以色列子民的一些青年人去奉獻全燔祭,宰殺了牛犢作為獻給上主的和平祭。
6   梅瑟取了一半血,盛在盆中,取了另一半血,灑在祭壇上。
7   然後拿過約書來,念給百姓聽。以後百姓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聽從奉行。」
8   梅瑟遂拿血來灑在百姓身上說:「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同你們訂立的約。」

釋義

天主在西乃山上顯現的最終目標是和祂的子民訂立盟約,首先是梅瑟口頭宣告天主所說的「一切話和誡命」,然後是整個以色列人民口頭表達的回應:「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全要奉行」(3)。然後是寫下這一切話,亦即盟約的字句、天主頒賜的誡命,接著於第二天在群眾面前公開誦讀所寫下的盟約(7),而且是在舉行隆重祭獻犧牲的場合中(6),藉著把犧牲祭物的血撒在人民身上,給這個盟約蓋上了印。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直接把這裡「盟約的血」應用在自己身上,以祂自己的血為新的盟約蓋上了印(瑪二六28;路二二20)。然而,就如關於最後晚餐的傳統有不同的版本,而且甚至彼此之間有些出入;同樣的關於西乃山上天主與人訂立盟約的事件,也流傳下來許多傳統。今天的讀經(出二四3-8)只是其中一個,而這個傳統似乎特別強調了把犧牲祭物的血撒在人民身上這個部分(比較:出十九7-8;蘇二四25-28;申三一9-13)。不論如何,這個盟約意味著這個民族和雅威之間的關係永遠存在,雅威永遠堅持並保護這個盟約,同時凡是屬於這個盟約的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永遠存在。


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

福音:瑪十三24-30    線上播放

24  【那時候】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
25  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
26  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
27  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裡來了莠子?
28  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
29  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
30  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裡。」

釋義

「麥子和莠子」的比喻是《瑪竇福音》獨有的材料,就出現的位置而言,這個比喻取代了《馬爾谷福音》中的「種子自長」的比喻(谷四26-29)。這兩個比喻都包含面對問題而給予的回答,這些問題應該是初期教會中一再面對的問題。在馬爾谷的情況中問題可能是:為什麼天主的國不能更快速地成長?為什麼教會的發展停滯不前?而瑪竇的團體所面對的卻可能是另一種問題:為什麼現在天主的麥田地中也出現了莠子?這個問題並非只是單純地提出事實情況,而更是希望改變這個情況:教會應該是聖人的團體!但是,在整個歷史中教會一直是罪人和聖人同時存在的團體。耶穌說聖人和罪人一定會區別開的,但並不是現在!現在還是天主耐心的時期、容忍的時期。不論普世教會或地方教會都有莠子夾雜在麥子之中;誰能夠確切地知道誰是善人和誰又是罪人?人不應越權,必需把最終的判斷留給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