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九週 星期四

常年期 第十九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8月10日 聖老楞佐執事殉道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以色列過約但河

讀經一:蘇三7-11、13-17

7  上主對若蘇厄說:「今天我要開始在眾以色列眼前顯揚你,使他們知道我要與你同在,有如我過去與梅瑟同在一樣。
8  你吩咐抬約櫃的司祭說:「你們一到約但河的水邊,就停在約但河邊。」
9  若蘇厄又吩咐以色列子民說:「你們前來靜聽上主你們天主的話。」
10  若蘇厄遂說:「你們由此可知道,永生的天主是在你們中間,他必從你們面前,將客納罕人、赫特人、希威人、培黎齊人、基爾加士人、阿摩黎人和耶步斯人趕走。
11  看大地主宰的約櫃要在你們前面渡過約但河 …

13  當抬大地的主宰上主約櫃的司祭的腳掌,一踏入約但河的水,約但河的水就必中斷,由上流下的水要停住,像一道堤。」
14  當百姓起程離開帳幕要過約但河時,司祭抬著約櫃,走在百姓的前面。
15  當抬約櫃的司祭到了約但河,他們的腳一踏入水邊, ─ 原來約但河在整個收割期間,水常漲至河岸 ─
16  水就停住了:由上流下的水像一道堤,停在很遠的地方,遠至匝爾堂附近的阿當城;往下流入阿辣巴海,即鹽海的水,已全退去;於是百姓在耶里哥對面過了河。
17  當全以色列人在旱地上渡過時,抬上主約櫃的司祭穩立在約但河中的旱地上,直到全民眾都渡過約但河。

New Icon釋義

《若蘇厄書》是直接延續《申命紀》三十四章的敘述,若蘇厄繼梅瑟之後,奉命帶領以色列各支派進入客納罕地,天主並且保證要以大能協助他完成這使命(申三一7-8)。佔領這個天主許諾之地,代表以色列偉大的救援歷史的完成:「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申二六8-9)聖經作者擁有許多關於以色列十二支派在曠野中流徙,直到進入客納罕地的傳統,並且知道這是一個漫長而且艱辛的過程。但是後來的聖經作者仍然將許多個別的佔領行動看成一個整體,是雅威帶領「整個以色列」(蘇三7)進入福地。「越過約旦河」表示曠野流徙階段的結束,就如當年他們「越過紅海」而開始了這段生命歷程一樣。


寬恕之道

福音:瑪十八21-十九1線上播放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 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賬。他開始算賬的時候,給他送來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 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罷!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並且也赦免了他的債。但那僕 人正出去時,遇見了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罷!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 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裏,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見到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 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 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里肋亞,來到約但對岸的猶太境內。

釋義

伯多祿提議寬恕七次聽起來過於仁慈,因它與凡殺加音的要受七倍的罰(創四15)正相反。但耶穌卻說直到七十個七次。二者的區別,不僅是數學或語言學上的不同,更在於寬恕的本質。

這個比喻原是耶穌用來宣講天國,後來瑪竇應用在他的教會,透過他的編輯將比喻轉化為寬恕之道,用來寓意不要肖似不寬恕的僕人。

耶穌所講的故事原指外邦的君王和他的僕人,再者指天主;而瑪竇寓意天主和基督徒的關係。瑪竇的君王代表天主,而「債」代表罪(參閱:瑪六12-15)。

這個故事可分為三幕:一、君王和僕人(24-27):這僕人欠君王一萬「塔冷通」,這個天文數字兩人均深知無力償還。君王要他變賣一切,而僕人叩拜哀求主 人,主人便動了憐憫的心,釋放並免債。二、僕人和僕人(們)(28-31):第一位僕人一出去便遇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一百德納大約只是一般工人 100天的工資(瑪廿2),他卻將他下到監裏,直到他還清。其同伴見這不公平的暴行,遂仗義上訴。三、君王和僕人(32-35):無法想像的事再度發生, 君王收回他的寬恕,判他入獄直到還清。

學者們大多認為瑪竇增添「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裏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這節經文,目的在於告訴他的教會團體這個比喻的真義(參閱:瑪六14-15)。

反省

想想天主經中:「求您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在我的生命中,我如何對待那些得罪我的人?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