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二十四週 星期六

常年期 第二十四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9月15日 痛苦聖母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

讀經一:格前十五35-37,42-49

35  【弟兄們:】有人要說:死人將怎樣復活呢?他們將帶著什麼樣的身體回來呢?
36  糊塗人哪!你所播的種子若不先死了,決不得生出來;
37  並且你所播種的,並不是那將要生出的形體,而是一顆赤裸的籽粒,譬如一顆麥粒,或者別的種粒 ……

42  死人的復活也是這樣: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
43  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
44  播種的是屬生靈的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既有屬生靈的身體,也就有屬神的身體。
45  經上也這樣記載說:『第一個人亞當成了生靈,』最後的亞當成了使人生活的神。
46  但屬神的不是在先,而是屬生靈的,然後纔是屬神的。

47  第一個人出於地屬於土,第二個人出於天。
48  那屬於土的怎樣,凡屬於土的也怎樣;那屬於天上的怎樣,凡屬於天上的也怎樣。
49  我們怎樣帶了那屬於土的肖像,也要怎樣帶那屬於天上的肖像。

New Icon釋義

有關「肉身復活」的信仰非常難以接受,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清楚的相關訊息。格林多團體問保祿:「死人將怎樣復活呢?」其實就是表明他們反對這個信仰的立場。

格林多人不接受這個信仰,主要是由於他們都是希臘人,他們的世界觀和思想方式與身為希伯來人的保祿不同。希臘思想相信人有靈魂和肉體,肉體會死,而 靈魂不死。對他們而言,肉體復活是不需要的,根本不值得期望。相反地,希伯來思想認為人是一個整體的生活的存在(創二7);如果有「來世」的生活,那麼就 必須是整個人繼續的生活。

關於死人「怎樣復活」的問題,保祿也無法直接提供答案。他在36-38節中只能借用植物的例子給格林多人指出:死亡正是生命的基本條件;那新的生命卻是一個新的受造物:「天主隨自己的心意給它一個形體」(38) ─ 人的生命是有方向性的,而且是不可逆轉的:首先是世上的生命,然後是超越的生命(45-49)。第一個亞當是世上的,而第二個亞當 ─ 基督 ─ 卻是超越世上的;經由祂的復活,祂成了「使人生活的神」(45);我們都走在朝向祂的道路上。


撒種的比喻

福音:路八4-15    線上播放

那時,有大夥群眾聚集了來,並有從各城來到耶穌跟前的,他就用比喻說:「有一個撒種子的,出去撒種子;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就被踐踏了,並有天上的 飛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上,一長起來,就枯乾了,因為沒有濕氣。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同它一起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又有的落在好地裡,長起來,結了百 倍的果實。」他說完這些話,就高呼說:「有耳聽的,就聽罷!」他的門徒問他這比喻有什麼意思。他說:「天主國的奧秘,是給你們知道的;對其餘的人,就用比 喻,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這比喻的意思是:種子是天主的話。那些在路旁的,是指那些人聽了,隨後就有魔鬼來到,從他們心中把那話奪去,使 他們不至信從而得救。那些在石頭上的,是指那些人,他們聽的時候,高興地接受那話,但這些人沒有根,暫時相信,一到試探的時候,就退避了。那落在荊棘中 的,是指那些聽了的人,還在中途就被掛慮、錢財及生活的逸樂所蒙蔽,沒有結出成熟的果實。那在好地裡的,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這話保 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

釋義

撒種的比喻,在瑪竇和馬爾谷都有記載。這個比喻可分為兩段,前段撒種的比喻是出自耶穌所說的,目的在鼓勵人要有農夫撒種的精神。後段是比喻的解釋,大概反應初期教會福傳的情況,把人心比擬成四種地,勸勉人的心要成為好地。

比喻首先敘述農夫撒種時會發生四種情況,重點在於撒種和收獲,不是種子落在不同地方的情形;撒種與收穫的過程中,一些損失是在所難免,但只要落在好地的長 了百倍,就可以豐收而彌補了其它的損失。按經文脈絡來看,耶穌四處宣講天國喜訊,就像農夫撒種,祂預計落在好地裡的將會結實百倍的豐收。

接著耶穌引用先知的話:「有耳聽的,就聽罷!」(依六9)說明天主的話不被接受的原因,是因為聽眾不願聆聽,所以他們才不明白比喻,並不是耶穌不願意人們明白。

本日福音經文的最後(11-15)是將比喻「寓意化」解釋:種子是天主的話,聽者是田地;前三種情況指出有些人雖聽了,但最終無法持守信仰結出果實;只有那些誠實善良的人,保存天主的話且以堅忍的態度結出信仰的果實,這就是比喻中的好地。

反省

我是否有農夫撒種的精神,不斷地和他人分享信仰、福音?

我是比喻中的好地嗎?或是容易被生活的思慮纏累以致不能好好追求信仰?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