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 獻耶穌於聖殿

常年期 第四週 (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2月2日 獻耶穌於聖殿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你們所尋求的主宰,必要突然進入祂的殿內

讀經一:拉三1-4

1  【上主天主說:】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宰,必要忽然進入他的殿內;你們所想望的盟約的使者,看!他來了──萬軍的上主說。
2
  但是,他來臨之日,有誰能支持得住?他顯現時,有誰能站立得住?因為他像煉金者用的爐火,又像漂布者用的滷汁。
3  他必要坐下,像個溶化和煉淨銀子的人,煉淨肋未的子孫,精煉他們像精煉金銀一樣,使他們能懷著虔誠,向上主奉獻祭品:
4  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祭品,必能悅樂上主,有如昔日和往年。

釋義

從巴比倫放逐之地返回家鄉的猶太民族,沒有重新得到政治的獨立性,他們生活的中心以及基礎是重建的聖殿。他們的宗教禮儀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時期最為緊密。但是,在瑪拉基亞先知的時期,二者都衰敗了。先知呼籲司祭們和老百姓悔改。天主絕不讓自己遭受侮辱,「上主的日子」必定要來到,祂必要來審判一切,而且審判將由聖殿開始。但是在此之前,天主將要派遣一位使者前來,他要重整一切宗教與社會生活,準備整個民族迎接「上主日子」的到來。

拉三1-4的內容後來還得到補充,後人加入拉三23-24的內容,講述這個為上主鋪路的人是先知厄里亞。新約時代的人們在若翰洗者身上,看見這段先知預言得到應驗(瑪十七9-13);如此同時也說明了,在若翰準備好道路之後來到的耶穌,就是那位救主。


祂應當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

讀經二:希二14-18

14  弟兄們:孩子既然都有同樣的血肉,他照樣也取了一樣的血肉,為能藉著死亡,毀滅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魔鬼,
15  並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佈,一生當奴隸的人。
16  其實都知道,他沒有援助天使,而援助了亞巴郎的後裔。
17  因此,他應當在各方面相似弟兄們,好能在關於天主的事上,成為一個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以補贖人民的罪惡。
18  他既然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也必能扶助受試探的人。

釋義

天主子自我貶抑、降生成人並接受苦難死亡,如此而滿全了天父的旨意。天主藉這個方式而「領導眾子進入光榮」(希二10)。天主子和我們──祂的兄弟們──「相似」(17),祂接受肉身和血,「親自經過試探受了苦」(18),因此在天主前成為「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補贖了我們的罪惡(17)。藉著祂,我們以新的方式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一直都是天主的子女,只要我們從天主接受我們的存在;我們成為新的,因為完全神聖的子祝聖了我們,並把我們接納進入祂與天父的共融中。


福音:路二22-40

22  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
23  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
24  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鶵鴿。
25  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
26  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
27  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
28
  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
29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
30  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
31  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
32  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33  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
34  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35  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剌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36  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
37  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
38  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39
  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
40  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釋義

耶穌和祂的雙親按照舊約法律的規定來到聖殿,耶穌和祂的母親都行了每一個猶太長子與母親生產後當行的禮儀。然而,耶穌進入聖殿並非僅是為了滿全法律的規定,祂自己更是聖殿的主(參閱:拉三1)。

年老的西默盎在嬰孩耶穌身上認出,祂就是給所有以色列人和外邦人帶來救援的默西亞,因而唱出讚美的詩歌。不過緊接著,他卻說出陰暗的先知話,就如同舊約中關於「上主僕人」的詩歌,同時預告了光榮與苦難。隨著耶穌的來臨,分裂也跟著產生了;祂是區別以色列和各民各族命運的關鍵。瑪利亞因此而知曉,她身為默西亞的母親,必須伴同著兒子走上苦難道路。但是她還需要時間,才能慢慢地領悟眼前所發生的事以及當下所聽到的話,於是她把西默盎的話默存在心中,她將隨著耶穌生命的發展而明白這一切事所包含的深遠意義。

路二36-38是「奉獻耶穌於聖殿」故事的結尾。39-40節以最精簡的方式綜合了耶穌在納匝肋隱居的生活。女先知亞納證實了西默盎的見證,她屬於那些等待著耶路撒冷的救援(38)的虔誠貧窮人族群。透過堅持聆聽天主聖言,忠實於祈禱生活,她得到真知識,能夠洞察真理,因而認出耶穌就是整個民族期待的默西亞。

耶穌在雙親教養之下,在納匝肋過著貧窮生活。他將天主性的光榮完全擱置一旁。凡是一個人的生活所需,他都和任何一個人一樣地感受與學習,和每一個人一樣地說話、工作、祈禱。這真是一個驚人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