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聖史若望宗徒慶日

聖誕期(彌撒講道:請點選1 請點選2

星期一 12月25日 聖誕節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星期二 12月26日 聖斯德望殉道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12月27日 聖史若望宗徒慶日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12月28日 諸聖嬰孩殉道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12月29日 聖誕節後第五日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12月30日 聖誕節後第六日 讀經一 福音


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報給你們

讀經一:若壹一1-4

(弟兄們:)
1  論到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 ──
2
  這生命已顯示出來,我們看見了,也為他作證,且把這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傳報給你們 ──
3  我們將所見所聞的傳報給你們,為使你們也同我們相通;原來我們是同父和他的子耶穌基督相通的。
4  我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

釋義

《若望壹書》的寫作目的主要是駁斥異端。第一、第二世紀交替之際,已經出現許多威脅基督教會的異端,書信提出兩個最主要的信仰觀點加以駁斥:一、正確地相信耶穌基督是真正的天主子也是真正的人;二、透過彼此相愛的生活實踐愛這個信仰。

《若望壹書》的作者在信件的一開始介紹自己是真實的見證人,整封信件內容都是他所做的見證,是為他所看見的、聽過的、以及他親手觸摸過的那一位作證,那一位就是「原與父同在,且已顯示給我們的永遠的生命」,更具體的說,就是為耶穌這個人作證。書信的作者宣講基督的福音,因為他內心感受到極大的推動力,促使把他所領受的一切繼續傳遞分享給他人。他所領受的就是。不過,這個喜樂並不是一個已經完成的、靜止不動的狀態,而是如同信仰一般,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藉著不斷地傳遞與分享而達於圓滿。所以,「信仰」和「喜樂」既是恩寵與禮物,也是使命和責任。


福音:若二十2-8 線上播放

一週的第一天,瑪利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伯多祿 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往墳墓那裏去了。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裏。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隨著他的西 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處捲著。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 一看見就相信了。

釋義

在這段「空墳」的敘述中,可以看見跟隨耶穌的門徒們有著不同的反應。瑪利亞瑪達肋納(若二十1)的反應是出自於人之常情,看見石頭已被挪開,就擔心主耶穌 的遺體被人偷走了。當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親自前去察看時,看見殮布還在,而且頭上的汗巾還好好地捲著,由此可以推論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因為盜墳者決不會好整以暇地費這番心思,所以耶穌遺體並不是被人搬走的。

這段敘述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最初見證人的信仰行為:那位主所愛的門徒雖然還不能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若二十9),但是他『一看見就相信 了』。福音作者藉著這段敘述,也邀請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學習這樣的信德,因為『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9)

主愛的門徒跑得比伯多祿快,大概象徵他的愛情更熱烈,信德更大;但是他卻等到伯多祿進了墳墓以後才進去,表達他同時十分尊重伯多祿。讀者由若望福音的「附錄」得知,伯多祿是復活的主親自選立的領袖,因此主愛的門徒也樹立了一個服從和尊重的最佳典範。

反省

我如何面對復活的信仰?是否強求外在的明證?

我是否從內心尊重服從各級合法長上?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