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二十週 星期一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上主指派了民長,但民眾仍不肯聽從他們
讀經一:民二11-19
11 以色列子民行了上主視為惡的事,事奉了巴耳諸神。
12 他們離棄了上主他們祖先的天主,即領他們出離埃及地的天主,而隨從了別的神,叩拜他們四周各民族的神,因此觸怒了上主。
13 他們背離了上主,而事奉巴耳和阿市托勒特。
14 於是上主對以色列大發忿怒,把他們交在強盜手中,叫強盜搶掠他們;將他們賣給四周的敵人,使他們不能抵抗他們的敵人;
15 他們無論去那裡,上主的手總是加害他們,猶如上主所說的,猶如上主向他們所起的誓,使他們受極大的痛苦。
16 上主雖興起民長,拯救他們脫離強盜的手;
17 但他們仍不肯聽從他們的民長,反而與外邦的神行淫,頂禮叩拜,迅速地離開了他們祖先所走的服從上主命令的路,沒有照樣行事。
18 當上主給他們興起民長時,上主與民長同在,在民長一生的歲月中,救他們脫離仇敵的手,因為上主聽見了他們受壓迫欺凌發出的歎息,而憐憫了他們;
19 可是民長一去世,他們又轉而行惡,行為比他們的祖先更壞,去追隨外神,事奉叩拜他們,總不放棄他們祖先的惡行和頑抗的行為。
釋義
隨著若蘇厄的去世(民二8-9),以色列歷史進入了「民長時期」,這個時期結束於撒慕爾的告別演說(撒上十二),就如之前的「佔領時期」藉著若蘇厄 的演說而結束一樣。《民長紀》這部作品最大的主題是:客納罕 ─ 上主許諾之地 ─ 經過了許多努力才被征服,直到達味才完成統一整個地區。
「民長」按照原文翻譯應該是「審判者」(Judge),但其意義並不是我們今日使用這個字所表達的內涵;他們的形象是拯救者,在特別危難的時期仰賴 天主的力量而戰勝以色列各支派政治上的敵手。他們的作為在民間的紀念中繼續流傳,目前存在的資料並不足以完整地重建這個時期的歷史;但是後期的神學性歷史 作者能夠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確認某種特定的循環韻律:犯罪跌倒 ─ 懲罰 ─ 呼求救援 ─ 民長拯救 ─ 安享平安。一旦人們忘記了天主藉著民長施予的大能拯救 ─ 這種情況往往很快就發生─ 他們又再次跌倒犯罪。
福音:瑪十九16-22 線上播放
有一個人來到耶穌跟前說:「師傅,我該行什麼『善』,為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問我關於『善』?善的只有一個。如果你願意進入生命,就該遵守誡 命。」他對耶穌說:「什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應孝敬父母,應愛你的近人,如愛你自己。」那少年人對耶 穌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耶穌對他說:「你若願意是成全的,去!變賣你所有的,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跟隨我。」少年人一 聽這話,就憂悶的走了,因為他擁有許多產業。
釋義
一位擁有許多產業的富少年詢問耶穌為得永生要做什麼「善事」?耶穌立即引導他,善的唯一源頭就是天父,一切善事善行都在反應天主的美善,學習美善的生活就 是遵行天主的誡命。少年自認已認真地遵守了誡命,因此更進一步地問「還缺少什麼?」他的問題顯示他渴望達到圓滿的成全生活,但同時卻意識到,單是人的善行 功勞並不足以得到完美的天主救援,永生是天主自由給人的禮物。
耶穌邀請他變賣財產施捨給窮人,再來跟隨祂,目的是使他作自己的門徒,分享自己的生活。少年卻因無法放棄財產,而憂心鬱悶地離開。教會傳統中,將這段福音作為修會生活的基礎,是一種福音勸諭。人除非將天主的邀請放在最高的地位,超越一切其他價值,便不能得到完滿的救援。
反省
最近,信仰生活上我在尋找什麼?我渴望什麼?
我生命中有什麼特殊的執著嗎?這樣的態度是否阻擋我追尋天主?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