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 星期一

聖週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主的晚餐)
星期五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主受難日)
星期六   讀經一   讀經六    (復活前夕)


讀經一:依四二1-7

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佈真道。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聽不到他的聲音。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他將忠實地傳佈真道。他不沮喪,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因為海島都期待著他的教誨。那創造且展布天空,舖張大地和佈置大地的產物,給世人賜予氣息,並給在地上行動的,賜與呼吸的天主上主這樣說:「我,上主,因仁義召叫了你,我必提攜你,保護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約,萬民的光明,為開啟盲人的眼目,從獄中領出被囚的人,從牢裏領出住在黑暗的人。

釋義(彭龍英)

教會開始進入到禮儀年最神聖的時期。因此在聖週彌撒讀經裡會依序讀四首「上主僕人之歌」,今日讀經是第一首。

這裡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介紹詩歌中的主角—僕人,天主親自介紹祂所選立的人,說明這位僕人在世上所擔負的任務;他將是一個神恩性的中介人物,上主的神充滿他,好使他實現、建立天主的正義和法律,向人啟示祂的旨意。

他要如何完成這項使命?不是驚天動地式地藉用武力,不是擴充、宣揚自己;而是以天主的方式—對孱弱者溫柔備至;他要修復「破傷的蘆葦」,吹旺「將熄的燈心」。這位僕人進入到人類的實況中,經歷人類的痛苦,雖受苦卻不會被擊倒,在苦難中執行他的任務,他要彰顯天主,建立一個普世的正義國度,是那些尚不認識天主的民族所殷切期待的。


福音前歡呼

福音前歡呼詞1

福音:若十二1-11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祂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裏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 ─ 即祂的一個門徒 ─ 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裏,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祂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

釋義

伯達尼晚宴中,瑪利亞以「拿爾多」香液敷抹耶穌,那是從印度而來的極珍貴的香膏,瑪利亞所用香液的價值,大約是當時一年的薪資,表現出瑪利亞對耶穌的愛。猶達斯對瑪利亞的行動感到不滿,指責瑪利亞太浪費,表面上似乎是關心窮人,內心的動機卻不單純。耶穌卻為瑪利亞辯護,說明瑪利亞的行動具有深刻的含意,而關心窮人則是門徒時時刻刻應該努力的善行。

這個故事接在「復活拉匝祿」的敘述(若十一17-44)之後,有人因此而相信了耶穌,司祭長卻因此而決議連拉匝祿也殺死。這情況說明兩個事實:首先,拉匝祿是耶穌的朋友和門徒,因此他也分享耶穌的命運。其次,拉匝祿由死亡復活的生命並非圓滿的生命,仍是遭受死亡威脅的生命。人類真正應該期待的生命是耶穌復活帶來的不朽的生命,凡是信從耶穌,參與祂的命運的人,必將獲得這個真正的生命。

反省

生活中,我拿什麼奉獻給耶穌?我的禮物也「極為珍貴」嗎?

我願參與耶穌的生命嗎?有哪些可能的方式呢?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