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四週 星期二

常年期 第十四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雅各伯與天神搏鬥

讀經一:創三二23-33

23  【那時候,】雅各伯當夜起來,帶了他的兩個妻子,兩個婢女和十一個孩子,由淺處過了雅波克河。
24  等他們過了河,也叫自己所有的過了河,
25  雅各伯獨自一人留在後面。有一人前來與他搏鬥一直到曙光破曉。
26  那人見自己不能制勝,就在他的大腿窩上打了一下;雅各伯正在與他搏鬥之際,大腿窩脫了節。
27  那人說:「讓我走罷!天已破曉。」雅各伯說:「你如果不祝福我,我不讓你走。」
28  那人問他說:「你叫什麼名字?」他答說:「雅各伯。」
29  那人說:「你的名字以後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
30  雅各伯問說:「請你告訴我你的名字。」那人答說:「為什麼你要問我的名字?」遂在那裡祝福了他。
31  雅各伯給那地方起名叫「培尼耳」,意謂「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生命仍得保全」。
32  雅各伯經過培尼耳時,太陽已升起照在身上,由於大腿脫了節,他一走一瘸。
33  為此,以色列子民至今不吃大腿窩上的筋,因為那人打了雅各伯的大腿窩,正打在筋上。

釋義

雅各伯從哈蘭返回的時候,越過了約旦河東方支流「雅波克河」,在這裡再次得到一個難以解釋的神秘經驗。這段敘述首先談論的內容和昨日讀經一樣,是說明「培尼耳」(Penu-El)這個地名的意義:「天主的面」(「貝特耳」Beth-El=天主的家)。此外,也解釋了「以色列」這個名字的意義,這是雅各伯在經歷了神秘的搏鬥之後所得到的名字:「與天主的搏鬥者: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29)他本來的名字「雅各伯」經由厄撒烏而得到非常苦澀的意義:「欺騙者」(創二七36);然而「以色列」也並非什麼榮耀的名號,而是一個令人深思名字:雅各伯不僅曾和人作對,也曾經和天主搏鬥,他本來應該死亡喪失性命。但是,他得到了勝利,保存了性命(29、31);不過,這只是因為天主在最後沒有消滅他,反而祝福了他的緣故。為什麼天主祝福了雅各伯?並非因為他值得,而是因為天主需要選定一個人,好能徹底實現祂的恩寵計畫。


莊嫁多,工人少

福音:瑪九32-38   線上播放

32  他們出去後,看,有人給耶穌送來一個附魔的啞吧。
33  魔鬼一被趕出去,啞吧就說出話來。群眾驚奇說:「在以色列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34  但法利塞人們卻說:「他是仗賴魔王驅魔。」
35  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
36  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
37  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
38  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

釋義

《瑪竇福音》以一個治癒附魔的啞巴的故事結束了奇蹟敘述。這個故事只佔了很小的篇幅,整個敘述的重點在於表達群眾和法利塞人所做出的兩種不同回應。群眾們高聲宣告這裡發生一個「從未出現過的事情」。這個宣告尚不算是信德,因為信德的對象永遠是耶穌本人,不是外在所發生的事件。不過,這也並不是拒絕接受,這樣的驚訝有可能把人引入信仰。法利塞人的反應則完全不同,他們惡意地做出錯誤解釋。這情況顯示出,單是看見奇蹟並不足以達到信德。《瑪竇福音》以這樣不和諧的音調結束了奇蹟報導的段落(瑪八~九):細心的讀者在這裡應該已經看見了耶穌的命運。

瑪九35把讀者引回到瑪四23,這兩節經文幾乎完全一樣。這兩個彼此相符的經文如同一個框架,作者在其中安置了耶穌經由言語和行動的自我啟示:山中聖訓(瑪五~七)和奇蹟敘述(瑪八~九)。對這兩項工作 ─ 宣講天國福音和治癒病人的行動 ─ 耶穌需要合作者。瑪九36-38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安排的過渡,把福音敘述逐漸引導到耶穌「派遣宗徒的言論」(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