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三二週 星期二
星期一 11月9日 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在愚人眼中,他們看來是死了,但是他們卻處於安寧中。
讀經一:智二23~三9
23 其實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使他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
24 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進入了世界;只有與他結緣的人,纔經歷死亡。
1 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痛苦不能傷害他們。
2 在愚人看來,他們算是死了,認為他們去世是受了懲罰,
3 離我們而去,彷彿是歸於泯滅;其實,他們是處於安寧中;
4 雖然在人看來,他們是受了苦;其實,卻充滿著永生的希望。
5 他們受了些許的痛苦,卻要蒙受絕大的恩惠,因為天主試驗了他們,發覺他們配作自己的人:
6 他試煉了他們,好像爐中的黃金;悅納了他們,有如悅納全燔祭。
7 他們蒙眷顧時,必要閃爍發光,有如禾稭間往來飛馳的火花。
8 他們要審判萬國,統治萬民,上主要永遠作他們的君王。
9 倚恃上主的人,必明白真理;忠信於上主之愛的人,必與他同住,因為恩澤與仁慈,原歸於他所選拔的人。
釋義
「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滅的」。數百年來虔誠猶太人都如此認為,因為他們確信,和天主的共融並不會隨著死亡而結束;不過,這個思想真正出現聖經中,卻是在耶穌前第一世紀才成書的《智慧書》中。毫無疑問,當時已經盛行的希臘哲學中區分肉體和靈魂的思想,對這樣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
《智慧書》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說明就已足夠,而更是藉著提到聖經關於創造的報導繼續闡明:天主使人「成為自己本性的肖像」,因此人當然分享天主的不死不滅性。人的不死不滅性並不是當下艱苦生命的延續,而是生活在和天主的共融中:「忠信於上主之愛的人,必與他同住」(三9)。當然,現在生命中的苦難並沒有因此而得到解釋或消除。《智慧書》的作者繼續在聖經關於罪惡的敘述尋找解答(創三):蛇被理解為「魔鬼」的工具或外顯的形式。《智慧書》的敘述顯示,對當時的讀者而言,「魔鬼」已經是大家熟知的對象。
福音:路十七7-10 線上播放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中間誰有僕人耕田或放羊,從田地裏回來,即給他說:你快過來坐下吃飯罷!而不給他說:預備我吃飯,束上腰伺候我,等我吃喝 完畢,以後你纔吃喝?僕人做了吩咐的事,主人豈要向他道謝?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 事。」
釋義
耶穌為避免日後門徒因信德所顯的奇跡而陷於虛榮,因此給他們講了這個簡短的比喻!顯然,耶穌是要告訴門徒說:僕人無論盡了多少力,獲得了多少輝煌的成果,都只是善盡分內的職責而已。
天主賞人恩寵,從不是為光榮顯耀人自己,而是為完成天主所託付的工作;使命越大,恩寵也就越大。因此,完成使命也只是與天主所賞賜的恩寵相稱而已。福音中所謂 「完成分內的事」,正是此意。為此,僕人應沒有任何誇耀的理由。
「盡力而為」是身為僕人應有的態度,然而,我們常在稍有成果時,就忘了自己是僕人的身分而沾沾自喜。耶穌教導我們,即便我們為福音做了最完美的服務,也只是「做了我們分內的事」而已。
我們的一切原本全都是天主的恩賜,因此天主從不虧欠我們什麼。所以在盡力為福音服務之後,我們也不該向天主邀功,我們只是盡了當盡的義務而已。
反省
我曾為我所擁有的恩寵而感謝天主嗎?
我能否在自己身上所發現的恩寵上,認出自己所負有的使命?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