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四週 星期二

常年期 第十四週(彌撒講道:請點選1請點選2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讀經一:歐八4-7,11-13

他們自立了君王,卻沒有我的同意;他們自立了首領,卻沒有叫我知道;他們用金銀為自己製造了偶像,給自己招來滅亡。
撒瑪黎雅!我必要除掉你的牛犢,我的怒火必要對牠燃起;以色列子民不能自新要到幾時呢?
牛犢是工匠製造的,牠並不是天主;撒瑪黎雅的牛犢必定被粉碎!
他們既播種了風,收的也必是風;麥子不抽穗,做不成麵粉;即便做出麵粉來,也必被外邦人吃掉 …

11  厄弗辣因建築了許多祭壇,但這些祭壇為他們卻只有犯罪的用途。
12  雖然我為他們寫了許多法律,卻被看作陌生人的廢話。
13  讓他們奉獻燔祭,讓他們取吃祭肉:這一切上主都不喜歡;今後他必記住他們的邪惡,必懲罰他們的罪孽;他們必要回到埃及去。

釋義

面對先知書順序出現的言論,讀者們往往會認為是種邏輯性的思想發展。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這些話是先知在不同的機會或場合中說出的,而由後人蒐集並編輯而成我們所認識的先知書。這些後期的編輯者,有些人擁有高度的文學技巧,但也有手法並不高明、甚至拙劣的人員。

今天的讀經內容是一篇責備和恐嚇的言論:以色列「必要回到埃及去」(13)。「回到埃及」的意思是天主使救援歷史倒退,這是因為以色列離棄了與他們訂立盟約的天主。這篇讀經三次提到「牛犢」,這是指北國以色列第一位國王雅洛貝罕所鑄造的兩頭金牛犢。很可能最初只是將牠們當作雅威的圖像或寶座供奉起來,但隨著長時期的敬禮,他們竟把這些動物圖像當作神崇拜。先知因此清楚地駁斥:「牠並不是天主」(6),而崇拜這牛犢的人民也不再是天主的子民。雅威必須和他們完全重新來過,就如當初把他們領出埃及之時一樣。


莊稼多,工人少

福音:瑪九32-38   線上播放

32  他們出去後,看,有人給耶穌送來一個附魔的啞吧。
33  魔鬼一被趕出去,啞吧就說出話來。群眾驚奇說:「在以色列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34  但法利塞人們卻說:「他是仗賴魔王驅魔。」
35  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
36  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
37  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
38  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

釋義

《瑪竇福音》以一個治癒附魔的啞巴的故事結束了奇蹟敘述。這個故事只佔了很小的篇幅,整個敘述的重點在於表達群眾和法利塞人所做出的兩種不同回應。群眾們高聲宣告這裡發生一個「從未出現過的事情」。這個宣告尚不算是信德,因為信德的對象永遠是耶穌本人,不是外在所發生的事件。不過,這也並不是拒絕接受,這樣的驚訝有可能把人引入信仰。法利塞人的反應則完全不同,他們惡意地做出錯誤解釋。這情況顯示出,單是看見奇蹟並不足以達到信德。《瑪竇福音》以這樣不和諧的音調結束了奇蹟報導的段落(瑪八~九):細心的讀者在這裡應該已經看見了耶穌的命運。

瑪九35把讀者引回到瑪四23,這兩節經文幾乎完全一樣。這兩個彼此相符的經文如同一個框架,作者在其中安置了耶穌經由言語和行動的自我啟示:山中聖訓(瑪五~七)和奇蹟敘述(瑪八~九)。對這兩項工作 ─ 宣講天國福音和治癒病人的行動 ─ 耶穌需要合作者。瑪九36-38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安排的過渡,把福音敘述逐漸引導到耶穌「派遣宗徒的言論」(瑪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