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 第十二週 星期二
星期一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二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三 6月24日 洗者聖若翰誕辰 讀經一 讀經二 福音
星期四 讀經一 福音
星期五 讀經一 福音
星期六 讀經一 福音
亞巴郎與羅特分離
讀經一:創十三2,5-18
2 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
5 與亞巴郎同行的羅特,也有羊群、牛群和帳幕,
6 那地方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產業太多,無法住在一起。
7 牧放亞巴郎牲畜的人與牧放羅特牲畜的人,時常發生口角, ─ 當時客納罕人和培黎齊人尚住在那裡。
8 亞巴郎遂對羅特說:「在我與你,我的牧人與你的牧人之間,請不要發生口角,因為我們是至親。
9 所有的地方不是都在你面前嗎?請你與我分開。你若往左,我就往右;你若往右,我就往左。」
10 羅特舉目看見約但河整個平原,直到左哈爾一帶全有水灌溉,─ 這是在上主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前的事,─ 有如上主的樂園,有如埃及地。
11 羅特選了約但河的整個平原,遂向東方遷移;這樣,他們就彼此分開了:
12 亞巴郎住在客納罕地;羅特住在平原的城市中,漸漸移動帳幕,直到索多瑪。
13 索多瑪人在上主面前罪大惡極。
14 羅特與亞巴郎分離以後,上主對亞巴郎說:「請你舉起眼來,由你所在的地方,向東西南北觀看;
15 凡你看見的地方,我都要永遠賜給你和你的後裔。
16 我要使你的後裔有如地上的灰塵;如果人能數清地上的灰塵,也能數清你的後裔。
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要將這地賜給你。」
18 於是亞巴郎移動了帳幕,來到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居住,在那裡給上主築了一座祭壇。
釋義
亞巴郎所來到的地方本來就有其主人:外邦人與外邦神明。由於亞巴郎相信天主的許諾,因此他非常自由,能夠在他真正擁有全部領土之前,把較好的地方讓與外甥羅特。羅特舉起眼看見了「約但河整個平原」,而亞巴郎也舉起眼,看見天主要他觀看的「東西南北」所有地方。天主召叫亞巴郎時,曾許諾要給他土地和後裔(創十二1-2)。在他把較好的土地給了羅特以後,天主也向他更新了這兩個許諾。這些許諾將陪伴他的餘生,他必須學習,相信暫時看不見的事物,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中保持希望。
福音:瑪七6,12-14 線上播放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
「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
「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裏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
釋義
瑪竇福音第七章是『山中聖訓』的最後一部份,由一連串的訓言所組成。雖然這些訓言具有不同的主題,但都屬於基督徒應有的基本態度,也因此被福音作者編輯在一起。今天的福音包含了其中的三段訓言。
首先是第6節。這節經文與上下文間的關係並不明確,因此產生詮釋的困難,不過聖經學者大多認為,這句經文談論的是傳福音的「對象」問題。猶太人輕視外邦 人,常用狗和豬來指涉他們。瑪竇福音可能用這樣的俗語來指涉敵視耶穌福音的經師和法利塞人。第二世紀的基督徒作品「十二宗徒訓誨錄」,則又引用這句話表達 「不可讓未受洗者領聖體」。
第12節被稱為道德的「黃金律」(The golden rule),這條黃金律在基督以前的猶太或其它古代文學中都可發現,猶太經師黑萊爾(Rabbi Hillel,基督前一世紀)的說法是極有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即是全部的法律,其他都是詮釋。」耶穌的教導則更進一步地,積極地鼓勵基督徒去作期望別人為自己做的事。
最後13-14節是所謂「窄門」的比喻,反映出在舊約中所謂「善惡兩路」的觀念(參閱:詠一)。城市的寬門和大路容易被人發現,引誘人走,但窄門則不容易引起注意,不容易找到。為了發現這條路,要緊的是依靠耶穌,跟隨祂的訓言。
反省
除了傳揚福音的熱忱之外,我是否也謹慎分辨不同的人對於接受福音的心理準備也有所不同?
想想今天的「黃金律」,是否我也願意嘗試把自己期望得到的,先付出給別人?我是否願意跟隨基督,走福音的幽暗「小路」?
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