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牧函 簡介

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弟鐸書

課程內容檔案下載(請點選
課程錄音檔下載(弟茂德前書、弟茂德後書弟鐸書)(請點選書目)

一、  產生背景

1.            弟前、弟後與弟鐸之間的關係

弟前、弟後、弟鐸:彼此相屬,在「保祿作品」形成中一個小信件組合

收信人不是「團體」,而是「個人」:保祿的學生與作者弟茂德和弟鐸

由保祿指示他們正確地執行職務,擔任地方團體的組織者與領導者

從十八世紀起這些信件被稱為《牧函》

2.            弟茂德與弟鐸所領導的團體

弟前一3:弟茂德 ─ 厄弗所

鐸一5:弟鐸 ─ 克里特

《弟前》和《弟鐸》的預設情況:保祿將信仰團體託付給自己的學生,派任他們獨力繼續領導團體。

3.            保祿的精神遺囑:弟茂德後書

《弟後》:保祿留給自己「愛徒」的精神遺囑

信件呈現保祿個人性的聲調 ─ 弟後四16;弟後四13

n                 反對的理由

上述資訊皆屬虛構;無法編保祿的生平歷史(參閱:宗二八30-31)

n                 一個特殊的揣測

保祿曾「兩次」在羅馬坐監(?)

《牧函》記錄兩次坐監之間的時期,保祿在小亞細亞活動時的事件(?)

《牧函》在語言上和思想上都與真實的《保祿書信》差距極大

《牧函》所呈現的教會情況為處於第一與第二世紀交替之間教會情況

4.            「保祿學校」傳統的產品

「保祿學校」的傳統產生的產品

《牧函》明顯地和《哥羅森書》與《厄弗所書》不同:思想保守

《牧函》的關心:面對有危險的創新挑戰,保護保祿的傳統
強調:具體的將保祿傳統思想實踐在團體生活中。

《牧函》的寫作地點:小亞細亞 ─ 厄弗所

5.            《牧函》寫作的外在動機

《牧函》寫作的「外在」動機:駁斥異端

「後保祿時代」的團體出現了錯謬教師:依默納約、亞歷山大和非肋托(弟前一20;弟後二17)

錯謬教師主張一種過渡熱心、圓滿的自我意識:復活已經實現(弟後二18)

二、  經文組成因素

作者寫作引用傳統思考方式,大幅採用傳統流傳的資料,很大的篇幅相似一幅馬賽克鑲嵌畫作

傳統元素:《保祿書信》的內容所組成

《牧函》廣泛的運用《保祿書信》作為現成材料,加以詮釋,但未直接抄襲

有關團體次序的法律性指導與規則也佔據《牧函》相當大的篇幅(弟前三1-13;弟前六11-16)

敬禮天主的禮儀傳承,包括一首「基督詩歌」(弟前三16)

 

三、  內容

1.            《弟茂德前書》

一1-2

信頭:問候語

一3-20

開始部分:(信件的目的)交付弟茂德使命

其中包含:保祿回顧領受福音與使命(12-17)

二1-三16

對團體生活提出指示:

為一切人祈禱(二1-7)

男人與女人在敬禮天主上的禮規(二8-15)

主教和執事(三1-13)

這些教導的基礎(理由)(三14-16)

四1-六2

教導弟茂德如何執行職務:

對抗錯誤的教導(四1-11)

領導團體(四12-六2)

六3-21

提醒忠於所接受的職務:

回顧弟茂德的祝聖(六11-16)

警告弟茂德確保宗徒遺留下的教導、結束語(六20-21)



2.            《弟茂德後書》

一1-2

信頭:問候語

一3-17

開始部分:呼籲在困難的處境宣示信仰

二1-四8

對弟茂德的提醒

重點:有關對抗錯誤教導的提示(二14-三6)

四9-22

有關個人性的資訊傳達、問候及結束語



3.            《弟鐸書》

一1-4

信頭:問候語

一5-三11

一些有關教會結構以及個人性的教導:

設立長老 / 主教(一5-9)

對抗錯誤教導(一10-16;三8-11)

生活標準格言(二1-10)

三12-15

傳達個人性的資訊及結束語



 

 

四、  神學主題與重點

四個神學主題:拒絕苦修傾向;
堅固向世界開放的基督信仰;
確保保祿所傳遞下的傳統;
形成並建立穩固的團體結構與職務。

1.            對世界與受造界的積極評價

《牧函》面對的挑戰:傾向強調苦修、輕視受造界

《牧函》的主張:懷著感恩之心,將世物當作天主的恩賜接受,可以完全自由地使用這些東西(弟前四1-5)

《牧函》給予「世界與受造界」積極正面的評價(弟前四4-5)

《牧函》意見的基礎並非只是「創造觀」,而也基於「基督論」(鐸二11;三4)

天主的「救援恩寵」教育、引導人走向「善」(鐸二11)

天主的救援意願是普世性的(弟前二4)

2.            教會是實現天主救援普世意願的機構

教會能夠毫無懼怕地向非基督徒社會開放,並且必須與之接觸;教會的生活形式應該幫助非基督徒認出自己倫理價值的錯亂。

反對當時嚴格主義者的主張:救援團體和世界之間存在無法和解的衝突(參閱:默十二~十三)。

《牧函》這種思想遭受相當的壓縮與排擠,沒有真正發展到應有的結果,某些言論所表達的思想,相對於初期基督徒的自由而言,事實上倒退了許多。例如:對於基督徒團體中女性的態度過於嚴格(弟前二9-15;五14-16)

3.            教會的自我認知(身份)

教會逐漸形成固定的自我認知與身份:標準是保祿的教導傳統。

沿用「古典遺產法」的專有名詞:保祿的「寄託(遺產)」(弟前六20;弟後一14)

4.            團體的領導職務

團體中領導職務的功能:宗徒教導的保護者與承繼者

《牧函》努力於使職務一致化:「主教」(Episcope),「執事」

基本結構的基礎模式:「家庭的模式」:「主教」是「家長」,必須符合資格(弟前三1-7)

在古老的猶太「長老模式」都應逐漸地變化成「主教─執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