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_伯多祿前書 簡介

課程內容檔案下載(請點選
課程錄音檔(從缺)

一、  產生背景

1.         生活於外邦人中的基督徒

寫給「散居在本都、迦拉達、卡帕多細雅、亞細亞和彼提尼雅作旅客的選民」傳閱的信(伯前一1):包含羅馬帝國在小亞細亞絕大部分的省分。

「僑(散)居(Diaspora)」這個概念說明當時收信的基督徒的處境:居住在外邦民族中的少數基督徒團體

當時基督徒團體的主要問題:意識到自己成為「社會邊緣人(團體)」

也有一些少數個別的法律案件(四15-16):大概是因為拒絕「崇拜凱撒」!

這封書大概寫成於AD90年左右

2.         作者和寫作地點

作者「伯多祿」(一1)與執筆人「息耳瓦諾」(五12)都是偽託的假名

根據1Clem5,7,伯多祿和保祿都在尼祿皇帝(Nero)時代致命

「為基督苦難作證的」(五1):大概就是影射伯多祿的殉道見證

「巴比倫」(五13)在猶太宗教中代表世上一切反對天主的勢力(依十三)

基督宗教時代「巴比倫」成為「羅馬」的別名(參閱:默十四8)。

3.         寫作目的

就內容看來,《伯多祿前書》的收信團體受到保祿的影響很深;卻看不出和伯多祿有什麼關聯

作者把書信託名給伯多祿,原因大概是避免保祿的教導成為「獨立」的傳統,保護它成為教會正統遺產的一部份。

由於羅馬的基督徒特別期望整體地保存信仰的宗徒性,所以《伯多祿前書》最可能是在「羅馬」寫成

二、  內容

一1-2

標題:致候詞

一3-12

序言:為生命的希望感恩

一13-二10

第一部分:

以基督徒存在的本質,為在外邦人中建立團體的基礎;

受洗者是蒙召進入末世天主子民的團體

二11-四11

第二部分:

在苦難中服從,以保護少數旅居的團體。

四12-五11

第三部分:

基督徒的苦難是分擔基督的苦難。

五12-14

問候及祝福平安



三、  神學主題與重點

1.         生活在外邦社會中的少數基督徒團體

基督徒在一個外邦人佔絕大多數的環境之中「旅居」(一17;二11)

基督徒的生活型態對四周的社會而言,有如陌生人(二12)

2.         蒙召、被選(一1-2;二4-10;五13)

基督徒被天主召選,這是他們成為在這個世界上「旅居者」的原因

「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天主特選,成為「屬神的殿宇」(二5-8)和「一班聖潔的司祭」(二9-10)

3.         為基督的緣故受苦

這封書信特別強調為基督的緣故而受苦

基督徒並不遠離社會,而是有意識地按天主旨意生活於社會中

基督徒確信,他們是和受苦的耶穌一起受苦(二20-25),因此這些痛苦其實是「天主的恩寵」(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