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瑪竇福音 簡介

課程內容檔案下載(請點選
課程錄音檔(從缺)

一、  來源及成書情形

1.             福音的作者

《瑪竇福音》的標題是後人加上的

傳統預設新約綱目中的「第一部」福音作者是宗徒瑪竇

Papias的見證 ─ 第二世紀初期開始廣為接受的觀點

福音經文本身反對瑪竇為這部福音作者

「目擊證人」(宗徒瑪竇)依靠「二手資訊」(馬爾谷福音)?

2.             成書地點

《瑪竇福音》非常可能成書於敘利亞一帶區域

支持的意見:

安提約基亞主教依納爵的信件;「十二宗徒訓誨錄」

福音經文本身所反映的地理觀念(四25;十九1;四15)

《瑪竇福音》寫成於當時敘利亞的第一大城安提約基雅?

贊成:伯鐸的傳統(十六17-19等)?

反對:福音作者不認識保祿,也從未接觸過保祿的傳統

3.             《瑪竇福音》形成之背景

1)         猶太宗教背景

2)         巡行各地的福傳者

 

4.             成書時間

瑪二二7:福音成書時間的重要提示 ─ AD70以後

福音形成的時間應該在耶路撒冷城毀滅之後不久 ─ AD80左右

二、  經文的構成

1.             兩個成書的資料來源:馬爾谷和Q(二源論)

瑪竇承襲馬爾谷的敘述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加上Q的材料

瑪竇使用Q和使用馬爾谷的方式大不相同

基本上瑪竇把Q的材料編輯成一些較大的「言論單元」

2.             系統神學家

1)         言論單元

五1 - 七28

邀請人進入天國的「基本法」言論(山中聖訓)

十5 - 十一1 

派遣門徒言論

十一2 - 19

關於洗者若翰的言論

十三1 - 52

比喻言論

十八1 - 35

團體生活言論(團體內在的形成)

二三1 - 39

反對法利塞人的言論

二四1 - 二五46

末世言論



2)         內容相似的材料

「奇蹟故事」:八~九;三個「以色列」為主題的比喻:二一28 - 二二14

3)         數字的象徵

²         3:代表圓滿

耶穌的族譜共三個14代(一2-17);虔誠美德的操練(六1-18);比喻(二一28-二二14);此外:十二40;十七4;二三8-10。

²         7

比喻(十三);禍哉(二三);此外:十二45;十五34;十八22;二二25。

²         10

十個治癒奇蹟(八-九);十童女(二五1);塔冷通(二五28)

²         12

宗徒(十1;十一1;十九28);此外:十四20;二六53。

²         5

五篇大演講:「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七28;十一1;十三53;十九1;二六1)。

4)         重覆出現的概念

「義德、正義」、「派遣」等

5)         中心地位的經文

五17-20:關於更大的義德;十一25-30:耶穌是智慧的化身;十六13-20:伯鐸宣信;二八16-20:福傳派遣命令

3.             連續的敘述

瑪竇強調福音的整體性;不在意敘述是否生動活潑(※ 參考:三福音合觀)

4.             福音開始的部分

「序言」(一1-四16)

內容:       蒐集自傳統的材料(例如:耶穌受洗和受試探的報導)

採擷舊約傳統中的主題(例如:梅瑟領民眾出離埃及的故事)

仿效Midrasch的方式形成的神學敘述

核心主題為:

耶穌的出身起源(一1-17)、名字(一18-25)、

對以色列的意義(二5-6)、對外邦世界的意義(二9-11)、

神妙偉大的救援(二13-23)、公開生活的準備(三1-四16)

5.             福音的章節編排

《瑪竇福音》結構比馬爾谷鬆散。整個敘述是一直往前進展的整體,

獨立存在單元:「序言」、「苦難敘述」、「復活主對門徒們的派遣」、「言論」

三、  內容

一1-四16

開始部分:開始、耶穌的出身來源和其生命道路的意義

n          名字和救援                                                    (一1-二23);

n          耶穌公開生活的準備                                    (三1-四16)

四17-九35

第一(主要)部分:耶穌「言」「行」中的救援工作

n          召叫首批門徒                                                (四17-22)

n          山中聖訓:邀請人進入天國                        (四23-七29)

n          奇蹟敘述:上主之僕作為中的救援            (八1-九35)

九36-十一30

第二部分:耶穌和朋友及門徒間的關係

n          派遣門徒(派遣言論)                                (九36-十一1)

n          耶穌和洗者若翰的關係(洗者言論)        (十一2-30)

十二1-十六12

第三部分:耶穌和反對者間的衝突

n          和反對者間的衝突                                        (十二1-50)

n          比喻言論:天國和它的意義                        (十三1-53)

n          耶穌爭取民眾的奮鬥                                    (十三54-十六12)

十六13-二十34

第四部分:走向苦難的道路

n          事先眺望耶穌的苦難和高舉                        (十六13-十七23)

n          門徒團體的生活秩序                                    (十七24-二十16)

n          出發前往耶路撒冷                                        (二十17-34)

二一-二七66

第五部分: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幾天

n          耶穌爭取耶路撒冷的努力                            (二一1-二二46)

n          反對法利塞人的言論                                    (二三1-39)

n          末世言論                                                        (二四1-二五46)

n          苦難敘述:耶穌的苦難、死亡、和安葬    (二六1-二七66)

二八1-20

結束部分:復活主和祂的命令

n          復活者的第一次顯現,在婦女前                (二八1-10)

n          公議會的欺瞞                                                (二八11-15)

n          門徒們被派遣成為往訓萬民的教師            (二八16-20)




四、  神學主題和重點

1.             基督論

作者和第一批讀者都是猶太基督徒

耶穌:「天主子民以色列的救援者」、「天主子」、「達味之子」

「達味之子」:族譜(一1-17)確立耶穌法律上的身份

「天主子」:受洗時被選立為天主之子(三13-17)

耶穌證明自己的天主子身份:

面對試探時絕對地服從天主(四1-16)

十字架上的死亡(二七27-54)

「耶穌」名字的意義(一21):

依七14:「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十八20;二八20)。

2.             明顯可見的救恩行動

耶穌帶來救援,是「可見的、而且大眾都可查覺的」(十一4-5):

「奇蹟」顯示:在耶穌的作為中,人親眼看見天主親近與憐憫人(九13;比較:十二7)

「耶穌的教導」最清晰地顯示「天主和祂的子民同在」的事實

3.             法律的價值

《瑪竇福音》肯定法律 - 以色列人的Tora(參閱:雅各伯書)

耶穌:重新挖掘出並展現法律原本的意義(五17-20)

耶穌來,並不是為「廢除法律或先知 … 而是為成全」(五17)

n             法律的成全

山中聖訓六個對立的語句(「反論」:五21-48)

n             黃金規律

Inclusio:「黃金規律」(七12)、對法律持久有效性的根本解釋(五17-20)

4.             實行由耶穌所聽到的

面對耶穌的出現,人們唯一合適的反應就是「實行由祂所聽到的一切」(十二50)

正確的生活態度接受耶穌救恩的「效果」或證明,而非得到救恩的「原因」

5.             門徒

門徒:時時準備聆聽耶穌,並按照所聽的去行的人 ─ 「模範」

但也仍是「小信德的人」(八26;十四31;十六8)

6.             教會團體

耶穌生前召叫的門徒團體是耶穌復活後教會團體的「模型」

「教會」是門徒團體,由主得到使命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五13-16)

教會仍是在邁向圓滿天國的路上

7.             以色列和外邦人的關係

耶穌是末世性的達味之子,以色列子民的拯救者,但是:

這個民族的掌權拒絕祂,甚至欲殺害祂(二13-19)

外邦世界的代表(東方賢士)前來朝拜「以色列的君王」(二1-12),實現了依撒意亞的預言:末世之時,外邦人民都要湧到熙雍山上來朝聖(依六十)

耶穌的事工被限制在以色列境內(十5-6;十五24)

福音結尾「往訓萬民」(二八19)的命令是全書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