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ven Last Words of Christ 臨终七言

聖像 | 臨终七言『父啊,我把所畫的都交在你手中』 原創:缈沨 Scriptorium缮寫室

The Seven Last Words of Christ

临终七言

 

“臨終七言”又稱為“十架七言”,特指耶穌從被釘在十字架上,直至他肉身死亡之時的最後遺言。這些語句原本是分散在四福音書中,後來被規整為七句話。古典時期音樂家海頓就以此題材創作過同名作品,以絃樂四重奏版聞名於世,而相關的聖像畫題材更是經久不衰。

畫了幾年抄本,才敢嘗試畫這樣的題材和較大的尺幅。此次是全頁的miniature,接近四開,按尺幅算得上是以前中古抄本中會用到的較大尺寸,比起首字母的抄本有更多的挑戰(當然,也耗更高昂的成本)。也是迄今為止人物最多的群像,除了按傳統所繪聖經中所記載的必須出現的人物,另安排了數個知名修會的會祖及知名聖人分列其中,作為見證。

畫下草圖的時候是15年9月,完成於16年8月。除開中斷的時間,前後花了約九個月,從冬天到夏天。此篇是從草圖到最終成稿的全過程,以臨終七言分隔開進度,作為緩衝的間隙。圖很多,感謝耐心加載。

所寫跟所畫的都交給天主,讚美天主。

 

1

Pater, dimitte illis, quia nesciunt, quid faciunt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Luke 23:34)

“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 

路加福音 23:34

 

▲ 因為構圖較以前複雜,正式稿前需要畫草圖,起小稿是必要的,大約8開尺寸。

 

▲ 等完成後回看草圖,才發現最終成稿的構圖佈局作了很多改動。

 

▲ 正式稿,尺寸大約是草圖的兩倍有餘,再次提醒長期作業裱紙一定要用水膠帶。

 

▲ 在定下每一個人物最終的造型之前,會先行用速寫試驗不同的姿勢,取一個最合適的。草圖是韋羅尼加帶著她的面巾。

 

▲ 聖道明(道明會會祖),一開始草圖時預想是站立著的,最終成稿是跪下的。

 

▲ 聖本篤(本篤會會祖)和大德蘭(加爾默羅會的改革者之一),大德蘭草圖中所試的兩個不同角度,最終都沒有採用。

 

▲ 聖方濟各(方濟各會會祖)和聖道明。

 

▲ 聖依納爵(耶穌會會祖)在最後。

 

▲ 中間十架上基督下方,按傳統站著聖母和聖若望,跪在十字架下的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帶著她的香膏瓶。她的紀念日自2016年起被提升為慶日等級,與宗徒地位同等。

 

▲ 底稿確定,原先三聯券拱門下本來有立柱,為了不破壞構圖刪除了。進行下一步上色。

 

 

2

Hodie mecum eris in Paradiso

Truly, I say to you, today you wi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Luke 23:43)

“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 

路加福音 23:43

 

▲ 用水彩,鋪第一遍極淺的底色。

 

▲ 逐步添加細節。

 

▲ 與之前相比,這幅的過程尤其痛苦,然而畫這個題材怎麼可能輕鬆愉快?

▲ 耶穌第一次跌倒時,韋羅尼加用攜帶的面巾為他抹面,面容就印在了上面。

 

▲ 依納爵手捧火熱的心,也是常用的象徵之一。

▲ 第一階段的水彩底色後,接下來是礦物色。

 

 

3

Mulier, ecce filius tuus

Woman, behold your son: behold your mother. (John 19:26-27)

“女人,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 

若望福音 19:26-27

 

 

▲ 礦物色純淨厚重,是抄本的傳統用色。因為它不是水溶性顏料,無法自然融合過度,需要先鋪基礎底色,再用同類色系接近的顏色分層描繪的方式來繪製。

 


▲ 基礎底色後(通常是純色的一大塊整體),分別調出暗部和亮部的顏色,再用畫素描的方式一層層疊加畫衣物和人物肢體的細節,原則先畫暗部,最後提亮,並且保證前一層乾透才能疊加下一層。這個階段極其枯燥,覺得自己就像個搬磚的苦力,枯燥的程序重複一遍又一遍又一遍又一遍……

 

 

▲ 終於邁過心理障礙畫了基督的第一層底色。

 

▲ 換了三次終於定了這個顏色,加藍會讓紅色更沉穩,如血一般傾瀉下來……

 

▲ 為一點衣褶細節改無數次。

 

▲ 淺色的織物更容易出效果。

 

▲ 建築部分也是同樣的方式。

 

▲ 礦物色差不多結束一個階段,還剩下昂貴的背景——群青滿鋪。

 

 

▲ 翻過藝術史的都知道,歷史上的藍顏料(青金石製成的群青)是多麼昂貴。哪怕是到了今天,礦物色中的藍色也是最貴的顏色之一。

 

 

4

Deus meus, Deus meus, 

utquid dereliquisti me

Eli Eli lama sabachthani?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

(Matthew 27:46 and Mark 15:34)

“厄裡,厄裡,肋瑪撒巴黑塔尼!”“厄羅依,厄羅依,肋瑪,撒巴黑塔尼?”

(“我的天主, 我的天主,你為什麼捨棄了我?”) 

瑪竇福音 27:46  瑪爾谷福音 15:34

 

▲ 臨終七言的拉丁文本。在礦物色上很難寫,與紙本的觸感完全不同,何況是用羽毛筆。筆是自己做的,製作方式可以看文末給出的之前的連結。

 

▲ 先用鋼筆在紙上試寫,熟悉了手感再用羽毛筆正式寫。

 


▲ 一整面牆大約磨掉了幾十克群青,一邊糊牆一邊感嘆真是貴死了。。

 

▲ 血液的方式,先讓其自然流淌,再畫細節。

 

▲ 不得不說,畫這個對個人來說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折損是雙重的,緩解方式一般是畫前先祈禱,如果覺得進行不下去也多祈禱,求聖神默感。

 

▲ 如奶油裱花一樣的gesso,一種石膏底料,做肌理效果用。

 

▲ 等凝固後,下一步貼金會有凸起的裝飾效果。

 

 

5

Sitio

I thirst. (John 19:28)

“我渴了” 

若望福音 19:28

 

▲ 貼金,在高溫的夏天也得戴著隔離粉塵污染的防護面罩貼全程。一定要戴。

 

▲ 一邊貼一邊刷。動作一定要輕……

 

 

▲ 全身都是,到處都是。。。

 

▲ 補了肋旁的傷口,為避免浪費多餘的顏料塗了一塊羊皮底料。以及這是好不容易弄來的真羊皮!當然試驗結果是第二年的事情了……

 

▲ 金色的細節,只能在光線反射的時候才能看見。

 

 

6

Consummatum est

It is finished. (John 19:30)

“成了!” 

若望福音 19:30

 

▲ JHS(或IHS)是拉丁文Jesus Hominum Salvator(耶穌,人類救主)的縮寫,也是希臘文“耶穌聖名”之前三字Iesus Hagiator Soter的縮寫,最常見的圖象志之一,教堂建築裝飾上基本都可以看見。

 


▲ 畫聖像其實都是在畫那些未視之物,而這確實是立足於信德。相較而言,自己信心確實很小。

 

▲ 祭披的紋飾。

 


▲ 按傳統,聖道明額前的一顆星。

 

 

▲ 衣飾細節。

 

▲ 牆面用的也是傳統的金星裝飾,在以聖母為主保的教堂天花板上非常常見。

 

▲ 中間是發散式的光線,平衡整個構圖。

 

▲ 倒一小杯低度酒,加冰,檸檬,長嘆一口氣。。瞬間就理解了一千年前一個疲憊不堪的修士在完成了抄寫後於書頁邊緣的吐槽:看在基督的份上,給我來杯喝的吧。

 

▲ 聖像畫最適宜的觀看角度是什麼?跪下來,仰視,那正是祈禱時候的姿勢。所以是跪著調整畫完金飾部分的~

 

▲ 最後工序是勾邊。在每幅較大的正式作品最後一道工序時,一般都會新削一支羽毛筆,並在開始畫之前先行試寫筆尖。羽管不及工業化的鋼筆,所以筆觸線條變化沒那麼精細。

 

 

7

In manus tuas, Domine, 

commendo spiritum meum

Father, into your hands I commit my spirit. (Luke 23:46)

“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路加福音 23:46

 

 

Aug 12, 2016

I finished it, thanks be to GOD!! 

幾乎整九個月,從冬天到夏天。。感謝天主。。。

 


▲ 局部

 


▲ ……和全貌。

 


▲ 這是陽光下的效果。可以看見礦物色中無數細微如同寶石一樣的礦石顆粒的反光。這就是為什麼沒有第二種材料可以替代手抄本繪畫所用顏料的緣故。

 

▲ 祝聖

 

The Seven Last Words of Christ 

手抄本“臨終七言”
紙本,水彩、礦物顏料、合金箔裝飾,約35×53.5cm,2016年8月12日
祝聖時間:Sep 25, 2016
祝聖地點:St. Joseph's Cathedral, Hankow, Wuhan, China
神父:Fr. Q Gan

 

 

 

最後放張過程中留影,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