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天 哀歌 彭龍英

每日讀經】      Day 262

聖經章節:哀歌一~五

 

釋義:(參閱《耶利米哀歌》唐佑之著,天道書樓)

  • 在主前587年猶大亡國的前後,空前的歷史浩劫怎樣影響以色列對雅威信仰的認知?雅威原是以色列的神,祂的忿怒已經傾注在選民身上,是否仍繼續看顧他們?盟約是否仍舊有效?歷史的苦難究竟對他們的信仰有甚麼影響?以色列若有前途,上主的許諾必然實現,那麼他們的盼望如何化作力量?這些連串的問題,構成了本書的信息。
  • 全書是以詩體寫成,其結構圍繞著信息而有緊密論述,中心思想則在第三首詩(三章)。本卷雖為詩文,但其中有談話的口吻。詩人設法越過個人的觀點,而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迥異的見解,好似戲劇中不同的角色,以談話的方式表現。最顯著的角色,是耶路撒冷(一9、11-22,二20-22),成了人格化的婦人,吐露了內心的悲痛。
  • 第一首(一章),分為兩大段,各有11節。前段記載事實,後段論述意義;前者縷述災難步步漸進,一直敘述至饑饉達到高峰。後者解釋這災難的原因,說明了聖城犯罪而受上主的刑罰。
  • 第二首(二章)的內容由第一首導引出上主的忿怒,從耶路撒冷與猶大,轉至雅各伯和以色列,是向著祂所有的百姓而發。本詩也分作兩段,前段敘事,在第11節也以饑饉漸趨高峰,尤其是乳兒與幼童;其間也包含說明,5節指出上主與他們為仇。後段則是舉證解釋審判的原因:先知的虛假,以致上主實踐祂的神諭;祂的刑罰雖重,卻不是最終的結局。
  • 第三首(三章)雖承接第二首,但和前兩首迥然不同,其長度增加,內容方面似乎不再憑弔耶京的傾覆,較像是悲嘆個人的苦難。本詩可分三段:孤寂中的哀嘆(1-20)、追念中的省思(21-39)、默想中的期待(40-66)節。1-20節,描述作者孤寂中受苦,極需上主的同在,上主卻遠離他,要不然就無情地懲罰他。作者是在苦難中極度的失望,18節斷言:「我的光榮已經消逝,對上主的希望也已經幻滅」,但在省思之中,他的信心又滋生了,他想起了「這事」,指望油然而生;「這事」在22節有清楚的說明:上主的仁慈。因此,慈愛不至消滅,憐憫不至斷絕,受苦不會使人走到盡頭。人縱然失信,上主的忠信卻始終如一,沒有放棄祂的盟約;在以色列的歷史經驗是如此,在個人的經驗也這樣,這就成為聖經中歷史的信仰,也是本書明顯的主題。40-51節,詩人在受苦的情況反省,深感切實悔改的必要,認清在上主面前必須真誠,在敵人協迫之下,應轉向祂。52-66節,聯想到先知耶肋米亞的經驗,不住地求上主為他報復,這也可能是群體的苦難個人化,或從個人看群體,切望民族中興。
  • 第四首詩(四章):本首詩又以「怎麼」開始,如第一首、二首。提及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在苦難之中,整個民族都因罪受苦,最後卻有復興的許諾,說明上主的救恩。詩中雖有悲嘆的怨言,卻有一種信賴上主語調,上主的審判必臨到惡者,成為以色列的安慰,熙雍必有光明的將來,上主必然在歷史中實現救恩計劃。
  • 第五首詩(五章),是一篇禱文,祈求赦免之恩,和上一首並無連貫。作者在省思中,提出苦難的緣由:「我們祖先犯了罪,已不存在;我們卻要承擔他們的罪債。」(7)後面又提:「我們頭上的花冠已經墜地。我們犯罪的人,確是有禍的!」(16);兩者似為矛盾,其實是述明罪的兩個幅度,達尼爾書九16也指出:「由於我們的罪過我們祖先的罪惡,耶路撒冷和你的人民已成了我們四鄰的笑柄。」
  • 本詩悲嘆目前的苦境,分析其原因(1-18),以向上主呼籲為開端(1),繼以歷數苦難的實況。接著是向上主的讚美,呼求祂的幫助;從讚美開始,又回到哀歌形式(19-22),以哀歌結束,也為全書作結。有時哀歌形式,確以消極語氣作结(如耶四十9、詠八八、詠八九),但在祈禱中,仍流露著希望的光芒。

 

與主交談:

  • 「你的仁慈,朝朝常新;你的忠信,浩大無垠!」(三23)這也是我對天主的體驗嗎?
  • 從哀歌作品中,看見了信仰和群體的關係,而群體和個人的命運則又息息相關;我是否落入象牙塔式的信仰當中,無視於社會、國家的弊病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