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聖若望宗徒(St. John the Apostle)

文章來源:《聖人傳記》  思高聖經學會 出版

召喚的是天主,回應的是人。關於若望與他兄弟雅各伯的蒙召,福音中的記載相當簡潔:就僅是單純地隨著伯多祿與安德肋回應耶穌的召叫而已──耶穌一召喚,他們即跟隨。他們答覆召叫的絕對性,在福音中很清楚地被記載了下來:「那時候,耶穌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他們也立刻捨下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祂。」(瑪四21-22)

為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前漁夫」而言,與耶穌的特殊友誼,成了他們信德的賞報:因為唯有他們享有特權,能參與耶穌顯聖容(瑪十七1-13)、復活雅依洛之女(谷五2121-43)和山園痛苦祈禱(瑪二六36)中的場合。然而,若望與主的關係卻似乎更加特殊。傳統將第四部福音歸於這位宗徒的名下,然而,現今的聖經學者卻普遍認為:若望宗徒與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應非同一人。

若望福音的作者稱他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參閱若十三23;十九26;二十2),是在最後晚餐中斜依在耶穌懷裡的那一位;他還是站在耶穌的十架旁,享有照顧聖母殊榮的那一位門徒「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十九26b-27)。

因著福音本身的深度,後人以四聖獸中的老鷹作為若望神學的象徵,因為他的福音就如老鷹一樣,在其他聖史無法迄及的領域中翱翔著。然而,即便如此,這部福音還是為我們揭露了一些極為人性的片段:如耶穌曾給雅各伯與若望一個別名叫「雷霆之子」,儘管我們很難知道它的確切意含,但從以下二個事件中可找到一些線索。

首先,瑪竇福音告訴我們,這二位兄弟要求能在耶穌的光榮中立座於其左右。當耶穌問他們,他們能否喝祂必須飲的苦杯、領受祂必須承受的痛苦之洗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能」。於是耶穌回答他們確實該分享祂的苦杯,然而設座在其左右則不是祂能給的,而是天父願給誰保留,就給誰的。福音描述,其它宗徒們便極為惱怒這對兄弟。耶穌藉此機會教導宗徒們「權威」的真正本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7-28)

另一場合則是,這二位「雷霆之子」因撒瑪黎雅人不願接待取道該城而前往耶京的耶穌,於是要求耶穌准許他們召喚天火焚毀該城。然而,耶穌的回應卻是「轉過身來斥責他們」(路九51-55)。

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早晨,瑪麗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祂放在哪裡』。」(若二十2)若望在福音中回憶,或許還帶著微笑說道:「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若二十4b)他並未進入,而僅是在墓口等候伯多祿,好讓他先進去。「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二十8)。

耶穌復活後,伯多祿治好胎生瘸子的這一偉大奇蹟發生時,若望是與伯多祿在一起的,這也使得他們同時被捕入監。或許,《宗徒大事錄》裡的文字,最能說明他們所經歷的「復活」神祕經驗:「他們看到伯多祿和若望的膽量,並曉得他們是沒讀過書的平常人,就十分驚訝;他們既認出他們是同耶穌在一起的…。」(宗四13)

 

 

 

 

聖史寫了一部偉大的福音,三篇書信以及一本《默示錄》。他的福音是一本非常個人化的記載,但卻在耶穌還在世上的事蹟中,即已看出光榮與神性的耶穌了;在若望的記載裡,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講的話,就好似祂已是身在天國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若望福音》是一部描述耶穌光榮的福音。

在耶穌受難的時刻,唯獨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沒有捨棄主,且還與聖母忠信地陪伴在耶穌的苦架之旁。若望晚年大多是在耶路撒冷與厄弗所中度過的,並在小亞細亞建立了許多教會。傳統說,多米仙(Dometian)在位時,聖人曾被丟入滾燙的油鍋之中,但出來時卻毫髮無傷,因此被流放到巴特摩島上一年。當時,他是唯一僅存在世的宗徒,最後約於主後一百年時逝世於厄弗所。

聖若望素來有「仁愛的宗徒」之稱,這德行是從不斷琢磨耶穌的言行中習得的。按照聖傳的記載,當若望準備離世之時,他被帶到厄弗所教會的會眾之中,逝世前對眾人留下的唯一勸勉是:「孩子們,要彼此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