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像天父那樣慈悲 ─ 基督徒倫理

路六35-37

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們的賞報必定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祂對待忘恩的和惡人,是仁慈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

隨著歷史發展與時空的區隔,各時代、各地區對人際關係留下不同的傳統。舊約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出二一24;肋二四20),但是重點其實並不在於鼓勵報復,而是在一個講求報復的時代中,規範人不得「過度」報復。

大約比耶穌時代早五百年的孔子,對於相關的問題也提出教導。《論語》憲問篇記載一段著名的對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對於人際關係的教導,基本上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對等,因此主張「以德報德」,因為若是「以德報怨」,那麼就不知該如何回報恩德了。

基督信仰中的人際關係卻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已,因為人與人之間並非沒有第三者的存在,而是還有無所不在的天主參與其中。

耶穌的生命帶給基督徒最根本的啟示,使人發現「天主是愛」(若壹四8)。聖經的敘述使人看見,整個歷史從人的角度看幾乎就是「犯罪史」,從天主的角度看則是「寬恕史」。創造主並沒有因人不斷犯罪得罪祂而將人棄置不顧,反而由於祂不變的愛,一再地更新祂與人訂立的盟約,最後甚至不顧惜自己獨生子的性命和人訂立新而永久的盟約。

基督徒生命的根本事實就是意識到自己被天主深愛著,祂愛我們如同祂的獨生子,在這個體驗中,我們發現天主真是慈愛的大父,而我們彼此就是弟兄姊妹。基於這個根本的愛與寬恕的經驗,基督徒的倫理生活就是回應天主的愛。

如果我們真的在祈禱中呼喊天主為父:「阿爸!父阿!」我們就會慢慢地練習彼此寬恕、彼此接納,不互相仇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