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若望福音有約(上)

與若望福音有約(一)

與耶穌相遇(一)

今日的基督徒非常強調「默想」的重要性,然而對初期教會的基督徒而言,「默想」這個概念大概是十分陌生的;若望福音的作者從未提過要「默想」耶穌,而是強調和耶穌「相遇」的必要性。耶穌在世生活的時期距今已兩千多年,並且是在另一個民族社會環境之中,我們如何能與他相遇呢?若望福音的作者寫作的原因和目的,大概正是為了答覆這個問題。

耶穌死後數十年福音作者才寫下其作品,但是他並未記載自己有關耶穌的行為或言論的默想,而是整篇作品幾乎都讓耶穌自己行動和說話。若望福音獨特的「降生」神學,講述「聖言」於世界開始以前便與天父同在,這位在父懷中的獨生子進到我們的世界和生活中,向世人啟示祂自己和天父。經由若望福音,讀者能夠像第一批讀者一樣,可以在自己生活的時代中和耶穌相遇,得到真實而永恆的生命:「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字獲得生命」(若二十31)。

若望福音充滿戲劇性的張力,讀者在閱讀之時不自覺地被拉入福音敘述的情境中,直接捲入耶穌的事件之中。在閱讀若望福音時,讀者往往會感到書中的角色誤解耶穌,而在心中自言自語地說:「這並不是耶穌的意思,祂的意思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事實上已開始直接與耶穌對話,他們很快地便會驚訝地發現,耶穌持續地由天上直接對他們說話 他們和耶穌相遇了。

若望福音指出耶穌是成為血肉的天主聖言,祂來自於天主,祂的一切意義全是出自天主。神聖的天主子由「上」降下,進入一個和他不同的世界,祂的臨在是天主愛世界的記號(三16),但是他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十七1416)。由於聖言真的成了血肉,因此當祂發言時,必須使用這個世界的語言 人的語言 說話。

降生的天主子必須用「地下」的語言表達「天上」的真實(三31),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情況;為達到這個目的,祂「不得不」採用「象徵性」的語言。對人類生命而言,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具有高度價值、不可或缺的東西,例如:生命、光、活水、誕生、食物……..耶穌發言時,選取許多這樣的概念,但耶穌使用它們只是作為「象徵」,它們所代表的天上的「對應物」具有更高的價值,是天上的真實。然而,耶穌的聽眾卻按著日常習慣瞭解耶穌的話,認為耶穌正所談論的內容是他們十分熟習的概念,因而自以為瞭解祂的意思,卻不明白事實上耶穌所講述的內容是啟示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真實」。這種誤解的情況,在若望福音中一幕接著一幕不斷地重複出現。

我們將分期介紹幾個福音中的故事,故事中不同的人物表達與耶穌相遇的不同類型,福音中的角色代表世上不同的人物性格及背景,每一個讀者都可在這些人物身上看見自己。耶穌和他們相遇的故事,有助於我們認識耶穌和我們自己。

1、第一批門徒 (若一35-42

若望福音中第一個相遇的故事敘述耶穌和若翰洗者的門徒相遇,結果這些人都離開了若翰,成為耶穌的門徒。洗者若翰的使命是為耶穌作證,把祂指示給以色列人(若一731),當他把耶穌指示給他的兩位門徒時,便完成了他的使命。這兩位門徒和耶穌談話後,又繼續把耶穌介紹給他人(若一35414345)。令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當耶穌發現他們跟隨他時所做出的反應。

耶穌首先開口詢問他們一個問題是:「你們找什麼?」(一38)這是若望福音中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也是耶穌向一切願意跟隨他的人,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耶穌一直在找尋我們,但是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是什麼?這兩位若翰的門徒沒有回答耶穌的問題,卻反問祂:「拉彼,你留在那裡?」(一般翻譯為「你住在哪裡?」但按希臘文字義,最好譯為「留在」,因為這個字和若十五1-11葡萄樹的比喻有關。)耶穌並未告訴他們一個地址,而是提出一個邀請:「你們來看看吧!」(若一38-39)。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願意、並且渴望和耶穌留在一起,仔細看看他到底是誰,以及跟隨他究竟有什麼意義。

兩位若翰洗者的門徒和耶穌共處一夜之後,便認出祂就是默西亞,到世上來實現天主救援計劃的君王(若一40-41)。他們並未把自己的發現獨自隱藏起來,而是立刻和其他人分享,並且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他們對耶穌有了更深的認識(若一4549)。這是跟隨耶穌的基本因素:信仰是上主白白恩賜的禮物,然而信仰的恩賜並非只為個人獨享;不論我們對耶穌有什麼認識或領悟,都必須繼續和他人分享,這就是今日所謂的福傳!

許多基督徒不敢和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以為自己知道的不多,其實傳揚福音並非要等到自己完全瞭解耶穌才開始行動,誰能「完全」瞭解耶穌呢?傳揚福音是把自己當下所領悟、所經驗到的耶穌和人分享。聖言藉著我們繼續在歷史中發言,當我們向他人宣講耶穌時,自己也將不斷地在信仰上成長,更深刻地認識耶穌。

2、耶穌的母親(若二1-11

耶穌召叫首批門徒之後,回到加里肋亞,準備開始公開地執行他的使命,就在此時祂和自己的母親相遇,這是若望福音所敘述的第二個相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位於加里肋亞名叫「加納」的小村莊之中(二1-11)。耶穌的公開生活將使祂漸漸遠離自己的家庭,因此在公開生活的開始,祂和家庭的關係必須先加以澄清。

瑪利亞和耶穌受邀參加朋友的婚宴,正當大家歡樂慶祝之時,卻發生令主人困窘難堪的情況:「酒不夠了!」耶穌的母親知道祂有獨特的能力,要求祂在此危急情況出手救助。瑪利亞想到的是家庭需要的層次,期待耶穌做的只是一個仁愛的或慈善的行動。她按著直到目前的生活方式對耶穌提出要求,她的請求屬於「此世」的層次。

耶穌具有一個更高的身份,祂有直接來自天父旨意的使命。耶穌並不是為了提供日常生活的酒食,緩和人間的飢渴而來到世上,而是為了給人類帶來天上神聖的真實而來。

由於耶穌和天父旨意完全和諧一致,因此祂把自己的「時辰」置於瑪利亞的要求之上;祂的母親接受祂的決定,並且交代僕役按著耶穌的吩咐去做。這時,耶穌把猶太風俗中用以「取潔」的水變成了甘醇美酒,因此而顯示了祂的光榮。這是一個「取代」的記號,我們以後將詳細說明,耶穌如何取代了猶太信仰實踐以及節日慶典的重要性。

在此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身上。瑪利亞代表許多相信耶穌的人,這些人雖然相信耶穌,但是對於祂真正要帶給我們什麼,卻瞭解有限。一般的人們只尋求現世的幫助,認為現世的需要比天主真正要賞給我們的恩寵更為真實。然而,耶穌的母親實際上超越了她所代表的角色,她完全接受了耶穌的意願。瑪利亞吩咐僕人們「照著耶穌的話去做」,透過這個行動瑪利亞顯示出「門徒」的特質。

耶穌所行的奇蹟確認了這一點,透過另一個紀念瑪利亞的故事,讓我們瞭解地更清楚。當耶穌的「時辰」終於來到,當祂被懸在十字架上時,只有祂的母親和愛徒站在十字架下,未曾離開他。祂使自己的母親成為愛徒的母親(若十九25-27),也因此成為教會的母親。

在教會傳統中,瑪利亞得到基督徒許多不同方式極大的尊敬愛慕,若望福音中關於瑪利亞的敘述,為這些敬禮行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若望福音所敘述的故事告訴我們,瑪利亞在和耶穌相遇的過程中,耐心地學習而逐漸成為最卓越的門徒,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效法的「模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