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人物三:若翰洗者
「若翰」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天主顯示了祂的仁慈」,司祭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的兒子。在新約中「若翰」這個名字出現91次,此外被稱為「洗者」15次,因此在基督徒傳統中,通常被稱為「洗者若翰」或「若翰洗者」。
福音報導若翰的工作場所是在「曠野」中(瑪三)、約旦河邊(瑪三13;谷一4;路三3)、以及伯達尼(若一28;十40)或臨近撒林的艾農(若三23)。路三1報導若翰開始公開生活的時間是「凱撒提庇留執政第十五年」,也就是AD27年;而結束於被黑落德安提帕逮捕關在監獄中為止,大概是AD29年(瑪四12;谷一14)。若翰後來被這位分封侯下令砍頭而死亡(瑪十四3-12;谷六17-29;路三19-20;九9),這一切都是由於他指摘黑落德安提帕不應和自己的姪女、同時又是兄弟之妻的黑落狄雅結婚。
在客觀的歷史中若翰的工作可被綜合表達為「呼喊人民悔改!」意思是經由象徵悔改的洗禮無條件地回頭轉向天主的盟約,這個洗禮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是最後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悔改補贖的機會(瑪三10;谷一2-6;路三1-14;若四1;參閱:宗十九3-4)。
福音作者(初期基督徒)則在更寬廣的信仰領悟之下,發現若翰洗者和耶穌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同時也指出二者之間決定性的區別。在路加敘述的「童年故事」中,就同時採取「平行」與「從屬」手法呈顯若翰與耶穌的關係(路一13-25;57-66;76、80)。若翰在默西亞之前來到人間,並宣告祂的來臨;若翰的洗禮是「水洗」,默西亞則將用「火和聖神」施洗(瑪三11-12;谷一7-8;路三15-18;若一26-27)。若翰為耶穌施洗(瑪三13-17;谷一9-11;路三21-22),瑪竇福音在這個事件中加上了一段對話,強調二者的角色本來應該互換才對。若翰和他的門徒們守齋,但是耶穌和祂的門徒們卻不(瑪十一18-19;谷六14;路九7);耶穌甚至有時候被人們認為是復活了的若翰(瑪十四2;谷六14;路九7)。
第四部福音特別把若翰洗者看為「見證者」(若一6-8;五33-36;十41);他曾經在猶太權威(一19)、以色列人(一31)前作證:他自己並非默西亞,而只是祂的前驅(若一20;三28);他看見聖神由天降下,停留在耶穌身上(若一33);耶穌是「天主的羔羊」(若一29、36)、「天主子」(若一34)。在作了這個見證之後,若翰便在第四部福音中逐漸消退(若三25-36);他的門徒(若一35-40)和群眾(若三26)都相繼離開他,而跟隨了耶穌:「祂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三30)。
耶穌談論若翰洗者時說到:他遠超過一位先知、是人間和舊約時代中最大的一位、新的厄里亞(瑪十一7-14;十七11-13;谷九11-13;路七24-30;十六16)。面對若翰派遣使者所提出的問題:「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嗎?」(瑪十一2-4;路七18-23),耶穌讓這位被監禁的「懷疑者」確切知道祂帶來的默西亞的救援。
有許多人聚在若翰洗者身旁,形成一個門徒團體。若翰的門徒們常常禁食(瑪九14;谷二18;路五33);若翰教導他們祈禱(路十一1);他們自問,難道他們的師傅不就是默西亞嗎?(路三15;若一19-20;三25-28;宗十三25)。耶穌的第一批跟隨者來自於若翰門徒的團體(若一35-40),其他的門徒則在若翰死亡與被埋葬之後,還繼續以若翰門徒團體的形式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宗十八25;十九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