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天主的家庭

林思川編譯

摘要:

2009/01/28教宗在保祿六世大廳公開接見朝聖者時,繼續進行有關外邦宗徒聖保祿的要理講授。這是第十九講,談論保祿書信中最後三封信,也就是所謂的「牧函」。教宗指出,這些信件是「保祿學校」以保祿的名義發表的,並說明如何將這些信件和保祿宗徒生活的主要年代加以區別。

教宗鼓勵教區、堂區以及教會各個團體,「越來越成為一個天主的家庭,使人們能在這個家庭內經驗到基督的愛與祂的福音。」

 

親愛的兄弟姊妹:

今天我願意談談保祿書信集中的最後幾封信,通常人們稱之為「牧函」,因為這些信件是寫給教會中一些特殊的牧者角色:兩封寫給弟茂德、一封給弟鐸,二人都是與保祿非常親近的福傳工作合作者。

保祿在弟茂德身上幾乎看到另一個自我,事實上,保祿曾多次託付他非常重要的使命(在馬其頓:參閱:宗十九22;得撒洛尼:參閱:得前三6-7;在格林多:參閱:格前四17;十六10-11),最後保祿在信中對他讚譽有加:「實在,我沒有一個像他(弟茂德)那樣誠心關照你們的人。」(斐二20)根據第四世紀的教會歷史學家,凱撒勒亞的歐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弟茂德後來成為厄弗所的第一任主教。

至於弟鐸,他一定也受到保祿特別的喜愛,保祿說他「充滿熱情 …… 是我的同伴 …… 我的助手」(格後八22-23),甚至是「在共同信仰內的真子」(鐸一4)。保祿曾將格林多教會一些非常棘手的使命託付給他,其結果令保祿大感安慰(參閱:格後七6-7、13;八6)。我們知道,弟鐸很快地在希臘的尼苛頗里(參閱:鐸三12)趕上了並會見保祿,稍後又被保祿派遣前往達耳瑪提雅(參閱:弟後四10)。根據《弟鐸書》,他最後成為克里特的主教(參閱:鐸一5)。

在整個新約中,這些寫給兩位牧者的信件具有獨特的重要性。今日大多數的釋經學者都認為,它們並非保祿所寫的信件,而是出自「保祿學校」的產物,將保祿的傳統反省過後傳遞給新一代的基督徒,其中也許整合了一些保祿宗徒簡短的文字或言語。例如《弟茂德後書》中有些話看起來似乎如此真實可信,好像只能出自於保祿宗徒的心和口一般。

1.

毫無疑問地,牧函所透顯的教會情況和保祿生活的主要年代的教會情況不同。書信中的保祿以回顧過去的方式描寫自己為「宣講者、宗徒和導師」(參閱:弟前二7;弟後一11);介紹自己是獲得耶穌基督仁慈的人,所以他寫到:「但是我所以蒙受了憐憫,是為使基督耶穌在我這個魁首身上,顯示他的完全堅忍,為給將來信靠他而獲永生的人一個榜樣。」(弟前一16)

因此重要的是,在保祿 ─ 這位在復活主面前悔改的迫害者 ─ 身上所顯示出主的寬大,鼓勵我們,並推動我們盼望、信賴主的仁慈,相信雖然我們微不足道,祂仍能行偉大的事。這些信件也顯示出新的文化脈絡,超越保祿生命中的核心年代。事實上,在書信中也暗示,當時已經出現一些完全錯謬教導(參閱:弟前四1-2;弟後三1-5),例如:有些教導宣稱婚姻是不好的(參閱:弟前四3)。

書信中所顯示著這種擔憂是相當「摩登的」,因為今天還有人將聖經當作歷史知識閱讀,卻不當作聖神的話,在其中聽見主的聲音,並認出祂在歷史中的臨在。在這些書信所簡短列出的錯誤中,我們已經預先讀到一些後來被稱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的錯誤教導綱要(參閱:弟前二5-6;弟後三6-8)。

書信作者提出兩個根本的警告以對抗這些錯誤的教導。一個是指出應該回歸神修地閱讀聖經(參閱:弟後三14-17),這是指一種真正來自於聖神的「靈感」的閱讀方式,而使人能夠被「指引進入救援」。當人們開始和聖神對話時,便是正確的閱讀聖經,從祂得到「為教訓、為督責、為矯正、為教導人學正義」的光照。這封書信在這個意義之下又加上:如此「使天主的人成全,適於行各種善工。」(弟後三17)

另外一個警告包含在美好的「寄託」(parathéke)之中(參閱:弟前六20;弟後一14),這是一個牧函中特有的字,表達宗徒信仰的傳統,強調必須倚靠住在我們內的聖神的幫助,保護這個傳統。這個所謂的「寄託」(parathéke)是指宗徒傳統的總和,是評判所宣告的福音信息是否可信的標準。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在牧函中 ─ 就如在整部新約中 ─ 「聖經」這個概念清楚地是指「舊約」,因為當時新約各書尚不存在,或還未形成為新約正典的一部份。因此,宗徒宣講的傳統 ─ 這個「寄託」 ─ 正是了解新約聖經的鑰匙。在這個意義下,聖經和傳統、聖經和宗徒宣講被併列在一起,共同成為「閱讀的鑰匙」,甚至被混和在一起,以形成「天主堅固的基礎,屹立不動」(弟後二19)。欲幫助人進入且了解聖經,並在其中了解基督的聲音,宗徒的宣講 — 也就是傳統 ─ 是必須的。事實上,要成為一個人,就必須「堅持那合乎真理的真道」(鐸一9)。所有東西的基礎是對天主美善歷史性啟示的信仰,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具體地顯示了祂對人的愛。希臘文聖經選用一個具有深意的字„filanthropía"表達這個愛(鐸三4;參閱:弟後一9-10):天主愛人。

綜合上述的一切,我們清楚地看見,基督徒團體是以非常清楚的概念組成的,符合她的身分,這個身分不僅與不一致的詮釋保持距離,更尤其是堅稱將她的錨安置於「信仰的基點」上,這裡所謂的信仰的基點和「真理」是同義詞(弟前二7;四3;六5;弟後二15、18、25;三7、8;四4;鐸一1、14)。

在信仰中,基本的真理顯示在我們是誰、天主是誰、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中。而教會是這個信仰「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三15)。無論如何教會永遠是一個開放的團體,具有普世性的呼吸,不分種族、階級、無條件地為一切人祈禱,使他們都能認識真理。「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因為「基督耶穌,他奉獻了自己,為眾人作贖價。」(弟前二4-6)

即使(當時)教會團體都還很小,這些書信中普世性的意義卻非常強烈,支配整封書信。再者,基督徒團體「不可辱罵任何人,不應爭吵,但要謙讓,對眾人表示極其溫和」(鐸三2)。這是這些信中第一個重要的因素:信仰的普世性作為真理、作為閱讀聖經 ─ 舊約 ─ 的鑰匙,並因此顯示一個宣講與聖經的合一,以及對所有人開放的信仰,為所有的人成為天主愛的見證。

2.

這些書信的另一個典型因素是反省教會的職務結構。這裡是新約中首次出現三層式的領導結構:主教、司鐸和執事(參閱:弟前三-13;四13;弟後一6;鐸一5-9)。我們在牧函中可以看見兩種不同的職務結構結合在一起,因此建立教會結構的決定性形式。保祿在生命中主要年代的書信中談到「主教」(episcopi:思高本翻譯為「監督」)(斐一1)和「執事」(diaconi):這是教會的典型結構,產生於外邦世界的時代。當時,宗徒的圖像支配一切,也因此其他的職務只能一步步地逐漸發展。

我前面說過的,在外邦世界所形成的教會中,只有主教和執事,而沒有司鐸;然而,在猶太基督徒世界所形成的教會中,卻是由司鐸支配著整個教會結構。

在牧函中,這兩種結構終於合而為一:從現在開始,「主教」(參閱:弟前三2;鐸一7)總是以單數出現,並且帶著特定的冠詞。在「這位主教」旁邊我們看見司鐸們和執事們。直到現在仍是宗徒們的圖像支配一切,然而這三封書信 ─ 就如我們已經說過 ─ 不再是針對信仰團體發言,而是單獨特定的個人:弟茂德和弟鐸,他們一方面以主教的身分出現,另一方面已經開始取代了宗徒們的地位。

後來所謂的「從宗徒傳下來的」的真理就是這樣開始的。保祿以非常隆重的語氣告訴弟茂德:「不要疏忽你心內的神恩,即從前因預言,藉長老團的覆手賜於你的神恩。」(弟前四14)我們可以說,在這些話中,也第一次出現了職務的聖事性特徵。因此形成了天主教的基本結構:聖經和傳統、聖經和宣講組成一個整體;然而,在這個被我們宣稱為教義的結構中,還應該加上個人性的結構,也就是宗徒的繼位者,宗徒宣講的見證人。

3.

最後,很重要的是指出,在這些書信中教會以非常人性的概念理解自己,以「房子」和「家庭」的方式類比自己。尤其是弟前三2-7,關於主教職務提出了非常仔細的指示,例如:「監督必須是無可指摘的,只有過一個妻子的丈夫,有節制,應慎重,端莊,好客,善於教導;不嗜酒,不暴戾,而應溫良和善,不貪愛錢財,善於管理自己的家庭,使子女們服從,凡事端莊;誰若不知管理自己的家庭,如何能照管天主的教會? …… 他在外人中也必須有好聲望,怕他遭人誹謗,落入魔鬼的羅網。」

我們必須注意到,這裡特別重要的「教導」傾向(參閱:弟前五17),在其它段落中也有類似的迴響(參閱:弟前六2;弟後三10;鐸二1),以及一個非常特別的個人性的特徵,也就是「父性」。主教被視為是基督徒團體的父親(參閱:弟前三15)。此外,把教會想像成「天主的家」是源自舊約思想(參閱:戶十二7),而希三2-6重新闡述了這個思想;在另一處則可看到,所有基督徒不再是沒有公民權的陌生人,而「聖徒的同胞、天主的家人」(參閱:弗二19)。

讓我們祈求主和聖保祿,使我們在今日能夠越來越顯示出自己是基督徒,在具體生活的社會關係中,成為「天主的家人」。我們也祈求,教會的牧者更成為父親,既溫柔又堅強地建立天主的家庭、信仰團體、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