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敬禮:天主性的愛在這個世界上的反映

「聖殿的時代和的崇拜已經結束」

                                                                                                          林思川編譯

摘要: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今年第一次公開接見時(2009/01/07),鼓勵教友:「在與基督的共融中,雖然處身於無法避免的困難,我們的道路仍是充滿喜樂與確信。」教宗繼續為了保祿年而進行的一連串要理講授,今天的主題是這位外邦使徒關於真實的敬天禮儀的教導。

羅馬主教指出,耶穌基督為了天父和我們人而犧牲自己,這並非是一種「代替」我們犧牲,而是真實的在祂自己身上擔負起我們人性的存有、人性的罪惡與渴望。我們雖然不足,但是經由與祂的共融(一個在信仰與聖事中實現的團體),我們成為生活的祭品,我們因此也成為「真實的敬天禮儀」。

※   ※   ※

親愛的弟兄姊妹:

在2009年的第一次公開接見中,我願意為這剛開始的新的一年,給予你們最熱忱的祝福,讓我們更新我們的決心,對基督打開理智與心門,成為祂真實的朋友,並且如此生活。即使今年明顯地存在許多困難,祂的陪伴將使這一年成為充滿喜樂與平安的途徑。事實上,唯有我們與耶穌結合,這新的一年才會美好快樂。

    保祿留給我們投身於和基督結合的最佳榜樣。我們在此繼續關於保祿的要理講授,今天我們特別注意保祿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基督徒被召叫奉獻給天主的敬禮(禮儀崇拜)。過去有一種傾向,說保祿有一種反對崇拜的趨勢,擁有一種「精神主義」的崇拜概念。今天我們已有更佳的了解,保祿在基督的十字架上看見歷史的轉捩點,極端地改變並且更新了崇拜的真實性。關於崇拜的新眼光特別表現在《羅馬書》的三個經文段落中。

1.

保祿在講述完「基督耶穌帶來的救贖」後,繼續在羅三25談到一個對我們而言奧秘的訴求:天主「立定…… 他以自己的血,為信仰他的人作贖罪祭」。藉著這個相當引起我們注意的表達 ─ 「天主決意讓基督以自己的血,為信仰他的人作贖罪祭」─ 保祿願意提示的是古老聖殿中的「贖罪蓋」,也就是約櫃的蓋子,傳統上這裡被認為天主與人接觸的地點,天主奧秘臨在人間世界之處。在偉大的和好之日 ─ 贖罪節(Yom Kippur)─ 大司祭將祭獻的動物之血灑在贖罪蓋上,象徵將過去一年的罪惡放在天主前。罪惡被猛力擲入天主仁慈的深淵中,而被天主的力量吸收、克服、寬恕。生命重新開始。

聖保祿暗示這個禮儀並且說:這個禮儀表達出一種渴望,期盼我們所有的罪惡真的能夠全被放入天主仁慈的深淵中,使之完全消失。然而,藉著動物的血並不能真正完成這個過程;人性的罪惡和天主性的愛之間必須有真實的接觸,這個接觸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已經發生了。基督 ─ 真正變成人的天主子 ─ 挑起了我們全部的罪,祂就是人性的窮困與天主性的仁慈之間的接觸點;在祂的心中,人性所造成的巨大罪惡已被消除,而使生命得以更新。

聖保祿顯示這種改變,並告訴我們:隨著基督的十字架 ─ 天主性的愛轉變為人性的愛的最高行動 ─ 聖殿中犧牲祭獻動物的古老禮儀便結束了。這個象徵性的、表達渴望的敬禮現在已被真正的敬禮取代:天主的愛在基督內降生成為血肉,並且在十字架的死亡中達於圓滿。因此,這並非把一個真實的禮儀精神化,相反地,這是一個真正的敬禮,真正的天主而人的愛取代了象徵性和暫時性的禮儀。基督的十字架、祂的血與肉的愛,是真正的敬拜禮儀,完全符合天主與人的真實。對保祿而言,在(耶路撒冷)聖殿外在毀壞之前,聖殿與其禮儀的時代就已經結束了:我們在此看見,保祿的話與耶穌的話和諧一致,耶穌也曾宣告聖殿的結束,並宣告了另一個「不是由手所造的」聖殿 ─ 祂復活的身體的聖殿(參閱:谷十四58;若二19-22)。以上是第一段經文。

2.

我今天願意談論的第二段經文是《羅馬書》第十二章第1節。我們已經聽過這些經文,我在此再重複一次:「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

在這段文字中似乎出現一個矛盾:通常用來獻祭必須死亡才成為祭品,然而保祿在此提到的卻是基督徒的生活。「獻上你們的身體」這樣的表達與接下來的的犧牲概念連結在一起,和「當作犧牲,自我祭獻」,在禮儀中有些微的差別。「獻上你們的身體」這個勸勉所指涉的是整個人。事實上,保祿在羅六13邀請大家「將你們自己獻於天主」。此外,這個明顯的與基督徒身體幅度的關連和格前六20的邀請是一致的:「務要用你們的身體光榮天主」。這裡所談論的重點是,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恭敬天主,使之成為理性與知覺可覺察的。

保祿稱這種態度為「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裡正是我們遇到「祭品」這個字的地方,這個概念最初源自於一個神聖的脈絡,其功用在於表達宰殺一頭牲畜,其中一部份為了崇敬神明而被焚燒,其他部分則在祭獻後的宴會中,供參與獻祭者享用。與之相對地,保祿將這個概念用於基督徒的生活上,並且使用了三個形容詞表達這樣的犧牲祭獻的特徵:第一個是「生活的」,表達活力與生氣;第二是「聖潔」,使我們想起保祿關於神聖的理解,並非和地方或物品相連結,而是和基督徒本身相關;第三是「悅樂天主的」,這個詞也許來自聖經中常用於表達祭品的方式:「中悅上主的馨香火祭」(參閱:肋一13、17;二三18;二六31等)。

緊接著,保祿立刻定義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詮釋這段經文的學者都知道,這裡的希臘文表達方式(tên logikên latreían)非常難以翻譯,拉丁文聖經將之翻譯為„rationabile obsequium"。„rationabile"這個字出現在羅馬彌撒經書感恩經第一式中,在那段祈禱文中我們祈求天主,把這些祭品當作„ rationabile"接受。義大利文將之翻譯為「精神的祭獻」("spiritual worship"),並沒有反映出希臘文所含有的所有細節,甚至也沒有傳達拉丁文原有的含意。無論如何,這段經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表達這是一個比較不真實的敬禮,或根本只是隱喻性的敬禮;而是要強調,這是一個具體而真實的敬拜禮儀,在這個禮儀中,整個人 ─ 獲得理性之恩的存有 ─ 朝拜、光榮生活的天主。

這個保祿的表達格式,後來也出現在羅馬禮感恩經中,是一個在基督之前數個世紀以來長久宗教經驗發展出的果實。舊約聖經的神學發展和希臘的思想潮流在這個經驗中彼此相遇,我願意至少指出一些這個發展的因素。先知們和許多聖詠都曾強烈批判過聖殿中流血的犧牲祭獻。例如,聖詠五十篇的經文中,天主說:「如果我饑餓,我不必向你告訴,因宇宙和其中一切盡屬我有。難道我吃牛犢的肉塊,或者我喝山羊的鮮血?為此你該向天主奉獻頌謝祭。」(詠五十12-14)

接下來的第五十一篇聖詠中也出現相同的意義:「你既然不喜悅祭獻,我獻全燔祭,你也不喜歡。天主,我的祭獻就是這痛悔的精神,天主,你不輕看痛悔和謙卑的赤心。」(詠五一18-19)

在《達尼爾書》中,當聖殿再次毀於希臘政權之手時(耶穌前二世紀),我們在這個方向發現一個新的進展。阿匝黎雅在火中 ─ 也就是在迫害與受苦中 ─ 祈禱說:「目前我們沒有元首,沒有先知,沒有領袖,沒有全燔祭,沒有祭祀,沒有供物,沒有馨香祭,沒有地方可以給你薦新,好蒙受你的仁愛。但願我們能藉著懺悔的心和謙虛的精神蒙你悅納,就如獻上公羊和公牛的全燔祭,又如獻上了萬隻肥羊;這樣也希望我們今天在你面前所行的祭獻,能當作滿全了我們對你應盡的義務。」(達三38-40)

由於聖所與敬拜禮儀都被摧毀,再也看不到任何天主臨在記號,信徒們在這個情況中,獻上他們謙遜懺悔的心以及對天主的渴望,當作真實的全燔祭。

我們在此看見一個重要的發展;然而,這個發展也帶著一種危險。在這裡出現一個精神化、倫理化的敬拜禮儀:宗教禮儀變成了僅是一個內心的、精神的東西,缺乏了身體,沒有了團體。因此我們可以明白,聖詠五十一篇以及《達尼爾書》雖然批判敬拜禮儀,卻仍然渴望回到祭獻犧牲的時代。然而,現在面臨的是一個更新的時代、一個更新的祭獻 ─ 在於一個尚無法預見,無法想像的綜合(synthesis)之中。

讓我們回到聖保祿。他是這個渴望真正敬禮發展過程的承繼人,在這個真實的敬禮中人自己成為天主的光榮,以其整個存在成為生活的讚頌。保祿就是在這個觀點下對羅馬人說:「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合理的敬禮。」(羅十二1)

因此保祿重複在第三章中已經指出的內容:用動物祭獻,替代性祭獻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真實敬拜禮儀的時代已經來臨。然而,這裡也同樣有產生誤解的危險:這個新敬禮很容易被放在倫理主義的意義之下解釋 ─ 奉獻我們的生活,我們便是執行真正的敬禮。在這種方式之下,以動物進行的祭獻將被倫理主義取代:人做一切事將完全出自於自己的倫理努力。這當然不是保祿的意思。

現在留下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詮釋這個「真實而且合宜的敬禮」?保祿總是假設我們已經「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三28),現在偕同基督、藉著基督、在基督內生活。在這個合一中 ─ 也唯有如此 ─ 我們能夠在祂內、偕同祂成為「生活的祭品」,奉獻「真實的敬禮」。被祭獻的動物應該取代人,取代人的自我奉獻,但事實上做不到。耶穌基督在對天父和對我們的自我奉獻中並非替代品,而是真實地在祂內擔負了人性的存有、我們的罪過與渴望:祂真的代表我們,在祂內接受我們。在信仰與聖事中,我們實現了與基督的共融;我們雖然不足,但在這個共融中,我們成為真實的祭品:「真實的敬拜禮儀」因而實現了。

這個綜合是羅馬天主教感恩經的基礎,我們在禱詞中祈求這個祭獻能夠成為"rationabile",好能實現真實而合宜的敬拜禮儀。教會明白,在感恩禮儀中,基督的自我給予,祂真實的祭獻,實現於當下。但教會祈求,這個舉行感恩禮的團體真實的與基督合一,真實的被改變;教會祈求,使我們能達到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所不能成就的 ─ 取悅天主的"rationabile"的獻禮。在這種方式之下,感恩經的祈禱文以正確的方式詮釋保祿的言語。

聖奧斯定在其名著《天主之城》第十卷以非常美妙的方式解釋了這一切,我僅在此摘錄其中的兩段:「這是基督徒的獻禮:雖然我們眾多,但我們在基督內僅是一個身體」 …… 「整個被拯救的團體(civitas)是聖人的集合與社團,是經由自我犧牲的大司祭的天主的祭品。」(10,6: CCL 47,27ff)

3.

最後,我願意對《羅馬書》的第三段中關於「新的敬拜禮儀」作一點反省。保祿在第十五章說:「因為天主賜給了我恩寵,使我為外邦人成了耶穌基督的使臣,天主福音的司祭,好使外邦人經聖神的祝聖,成為可悅納的祭品。」(羅十五15-16)

我僅願在此特別舉出這段絕妙經文中的兩個觀點,它們與保祿書信中獨特的術語相關。首先,保祿指出他在外邦世界的福傳工作,目的在於建立普世教會,使之成為一個司祭性的行動。宣講福音的目的在於將外邦民族融入與復活的基督共融的團體,這是一個「司祭性」的行動。福音的使徒是一個真實的司祭,他所做的正是司祭職務的核心:準備真實的祭品。

接著是第二個觀點。我們可以說,福傳行動的目標是「宇宙的禮儀」:所有在基督內合一的民族 ─ 世界 ─ 應該成為天主的光榮,「天主所喜悅的、在聖神內被祝聖的祭品」。在此出現一個富於動力的觀點,在保祿的崇拜概念中的希望觀點:基督的自我犧牲包含著一個高度訴求,將一切人吸引進入祂的身體的團體,使世界合一。只有在與天主原為一體的基督 ─ 完美的人 ─ 共融中,世界才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世界:天主聖愛的鏡子。在感恩禮中這個動力永遠變成現實的,這個動力必須感動並塑造我們的生命,帶著這個動力我們也一起開始新的一年。

謝謝你們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