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與基督再來-「主,請來!來到人們尚不認識祢的地方!」

伍維烈、林思川編譯

(2008/11/05教宗接見群眾繼續關於聖保祿的要理講授)

親愛的兄弟姊妹:

上個星期我們討論復活的主題,開創了一個新的角度,就是等待主再來。這個主題引領我們去反省現世 ─ 教會與基督國度的時期 ─ 與等待我們的末世(éschaton) ─ 基督將把王權交給天主父的時期 ─ 之間的關係(參閱:格前十五24)。「末世論」是基督徒對於最後事物的反省,這些反省都是以復活事件為開端:在復活事件中,最後的事物已經開始了,在某種意義之下,已經臨在於現在。

保祿大概是在主曆52年寫了第一封書信,即《得撒洛尼前書》。他談到耶穌的再來,就是所謂的「降臨」(parousía),那是嶄新的、決定性的以及外顯的臨在(參閱:得前四13-18)。由於得撒洛尼有不少人懷疑與提出問題,所以保祿寫信告訴他們:「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也復活了,同樣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他一起來。」(得前四14)

保祿接著繼續說:「因為在發命時,在總領天使吶喊和天主的號聲響時,主要親自由天降來,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得前四16-17)保祿以生動的口吻與象徵的圖像描寫基督的再來,傳達了一個單純卻深刻的訊息:在末世時刻,我們將永遠和主在一起。這是超越圖像的、最根本的訊息:我們的未來是「與主在一起」。身為信徒,我們在生活中已經與主在一起了,意思是:我們的未來、永恆的生命,已經開始了。

保祿在《得撒洛尼後書》改變了觀點。他談到在確實的結局出現之前,將會發生一些消極事件。他說:不要輕易地被人欺騙,好像說主的日子迫近了,有如屈指可數般地:「弟兄們,關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來臨,和我們聚集到他前的事,我們請求你們,不要因著什麼神恩,或什麼言論,或什麼似乎出於我們的書信,好像說主的日子迫近了,就迅速失去理智,驚慌失惜。不要讓人用任何方法欺騙你們,因為在那日子來臨前,必有背叛之事,那無法無天的人,即喪亡之子必先出現。」(得後二1-3)

《得撒洛尼後書》接下去的經文宣告,在主來臨之前將會有背叛之事,以及所謂「無法無天的人」,即「喪亡之子」將要出現(參照:得後二3),日後的傳統稱這些人為「反基督」。但是保祿這封信的觀點卻非常具體:「並且當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早已吩咐過你們:誰若不願意工作,就不應當吃飯,因為我們聽說,你們中有些人游手好閒,什麼也不作,卻好管閒事。我們因主耶穌基督吩咐這樣的人,並勸勉他們安靜工作,吃自己的飯。」(得後三10-12)

換句話說:等待「耶穌再來」並不免除現世的工作;相反地,等待「耶穌再來」把我們帶到神聖判官之前,祂將根據我們在此世的作為而審判我們。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肩負起責任,在世界中、並為世界工作服務。我們在常年期三十三主日的福音讀到塔冷通的比喻,主告訴我們祂已經把塔冷通託付給眾人,而「審判者」要我們交賬時,將問我們:「你是否結出果實?」所以,等待主的來臨,隱含著對於世界的一種責任。

相同的事情,和「基督再來」 ─ 審判者與救主的再來 ─ 與我們獻身於生命的關連出現在《斐理伯書》的另一個脈絡中與另一個觀點中。保祿當時正在坐監,等待關於他的審判,也許可能是死亡判決。在這個情況中,他一方面想到自己即將與主同在,另一方面也想到還需要他當「父親」的斐理伯團體,寫下:「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內,我還能獲得工作的效果:我現在選擇那一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夾在兩者之間:我渴望求解脫而與基督同在一起:這實在是再好沒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內,對你們卻十分重要。我確信不疑: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為你們眾人存留於世,為使你們在信德上,得到進展和喜樂,並使你們因著我再來到你們中,同我在基督耶穌內更加歡躍。」(斐一21-26)

保祿並不畏懼死亡,相反地,事實上,死亡正是完全與基督在一起。但是,保祿也參與了基督的感受,祂並非為自己、而是為我們而生活。為他人而生活成為保祿的生活目標,因此,他顯示出已經完全準備好,為執行天主的旨意,準備好實現天主所決定的一切。在一切之上,他尤其準備好,在這個世上為他人而活、為基督而活、為祂活生生的臨在、以及為更新世界而活。我們看見,保祿這個「與基督同在」的感受,產生極大的內在自由:面對死亡威脅的自由,但同時也是面對生活中的使命與苦難的自由。他完全準備好為天主而生活,並且真正是自由的。

在檢視了期待基督再來的多種觀點之後,讓我們自問:什麼是基督徒面對最後事物 ─ 死亡、世界的結束 ─ 的根本態度?第一個態度是確信耶穌已經復活,和天父在一起,也因此永遠與我們同在。沒有人比基督更強壯,由於祂與父同在,因此也與我們同在。職是之故,我們是安全的,並免於恐懼。這是基督徒宣講的一個基本效果。畏懼鬼魂、畏懼神明是古時世界普遍的情況,而今天許多傳教士 ─ 和自然宗教中許多好的因素 ─ 同樣地發現對於鬼魂的畏懼,害怕威脅我們的邪惡勢力。基督是生活的,祂已經戰勝了死亡與這些惡勢力。基於這種確信、自由與喜樂,我們生活。這是我們面對未來生活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態度是確信基督與我同在,正如在基督內,未來的世界已經開始。這也給予我們確定的希望。未來並非完全黑暗,使人找不到方向,絕非這樣!如果沒有基督,未來對今日的世界而言,只是黑暗,人們因此而害怕未來。基督徒知道,基督之光更為強大,我們並非生活在模糊的希望中,而是在給予確信、勇氣的希望中,迎向未來。

最後,是第三種態度:這位再來的審判者 ─ 祂同時是審判者與拯救者 ─ 留給我們使命,在此世按照祂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祂把祂的能力賦予我們,因此,我們的第三個態度就是:在基督前,對這個世界與弟兄姊妹負責,同時確認祂的仁慈。二者都非常重要。我們生活並非善惡不分,好像天主只能是仁慈的。這將是一種欺騙。事實上,我們生活於重大責任中。我們有才能,必須工作,好使這個世界對基督開放,因此而得以更新。雖然我們在自己的責任與工作中知道,天主是審判者,但我們更確知,祂是一位好的審判者。我們認識祂的面容,認識為我們被釘死、並且復活的基督的面容。因此,我們可以確信祂的仁慈,並懷著極大的勇氣繼續往前邁進。

保祿關於末世論的教導還有另一個因素:進入信仰是「普世性」的召叫,這個召叫使猶太人與外邦人合一,成為一個記號,與預先顯示未來的真實,由於這個緣故,我們可以說,我們現在就與耶穌基督同坐在天上,為了將祂豐富的恩寵顯示給未來的世紀(參閱:弗二6-22):「未來的」變成「之前的」,使我們生活於其中、已經開始的真實情況變的更清楚。這個情況使得當下的苦難成為可以忍受的,因為它與未來的光榮是完全不能比較的(參閱:羅八18)。我們在信仰中前進,並非藉著觀看;雖然我們更願意能夠出離身體而與基督一起生活,然而,不論我們留在身內,或離開身體,真正重要的是取悅於天主(參閱:格後五7-9)。

最後,還有一個對我們也許顯得有點困難的重點。聖保祿在《格林多人前書》的結尾,重複一個祈禱,並將之放在格林多人的口中。那個祈禱產生於巴勒斯坦初期基督徒團體:Maranà, thà!意思是:「我們的主,請來吧!」(默廿二16)這是初期基督徒的祈禱,新約最後一部作品《若望默示錄》也是以這個祈禱結束全書:「我們的主,請來吧!」

我們也能如此祈禱嗎?我以為,對我們今日而言、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這個世界中非常難以真誠的這樣祈禱,而促使這個世界消逝,使新耶路撒冷來臨。我想,如果我們基於多種理由不能如此祈禱,然而我們仍能以一種恰當而正確的方式和最早期的基督徒一起說:「主耶穌!請來吧!」

當然,我們並不希望世界末日現在來到;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希望這個不正義的世界能夠結束。我們也希望這個世界深刻地改變,愛的文明能夠開始,我們希望一個正義和平的世界來臨,沒有暴力,沒有飢餓。我們都希望這樣。但是,沒有基督的臨在,這一切怎麼可能發生呢?沒有基督的臨在,正義更新的世界將永遠不會真正到來。雖然,在另一種方式之下,我們全部能夠、而且應該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情況中,更急切的說:請來吧,主!請以祢知道的方式來到祢的世界。哪裡有不義與暴力,請來!來到收留難民的營地,來到Darfur、北Kivu、以及世上許多地方;來到毒品橫行之處;也請來到忘記祢、而只為自己生活的富人中間;來到人們不認識祢的地方;來到祢的世界、更新今日的世界;也請來到我們心中,並且更新我們的生活;來到我們的心中,使我們能成為天主的光,成為祢的臨在。

在這種意義之下,我們可以和聖保祿一起祈禱:Maranà, thà!「我們的主!請來!」我們祈求,基督今天真的臨在於我們的世界中,並更新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