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損禮(Circumcision,Circumcisio)

割損禮(Circumcision,Circumcisio)

以民是非常注重割損禮的民族,這習俗最初的來源可能是取自埃及人。因此,以民進入聖地以前,居住在客納罕的各民族都沒有實施割損禮(撒上十四6)的習慣,至於巴比倫及亞述人是否有割損的習俗則不能確知,但厄東人、摩阿布人及阿摩黎人卻接受割損(耶九24、25),厄藍人及漆冬人則沒有(則三二17-32)。

在古時是磨石為刀來行割損禮(出四25)。以民的割損只施行於男孩,但有些民族則連女孩都施以割損。割損有二種方式,一種只割一刀,保留包皮;另一種則將包皮完全除去,而以民慣用的是第二種方式。行割損不只是衛生問題,更有其他的意義存在,例如:它是成年人的標誌,正式成為該民族中的一員;或是結婚前的準備等等。因此,大多施行於青春期或更晚。行割損的日期起初已有明文規定,以民向來遵守出生後第八天的規定(創十七12;肋十二3)。通常行割禮者是家長,並在割損禮日為新生兒命名(路一59),後來則有專人管理此禮儀的實行。

以民應施行割損是來自天主的命令(創十七;出四25;蘇五2-10),是訂立盟約的標記(宗七8),更是隸屬於天主,及以民宗教團體的象徵(出四25,十二48;),並且還是提醒以民對天主所應盡的義務的記號(耶四4;迦五3),及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特徵(撒上十四6;撒下一20等)。在以民的歷史上,割損有如此重大的象徵及宗教意義是始於亞巴郎(創十七9-14),他也是一切以民之父及未受割損者之父(羅四11-12)。

割損禮對以民有如此重大高深的意義,因而對「未受割損的」便常帶有輕蔑鄙視的寓意存在,例如指無用的或不潔之物為「未受割損的」(肋二六41;宗七51等);指有死的肉身為「未受割損的肉身」(哥二13)等等。也因此使得皈依的外邦人基督徒是否行割損禮,在初期教會中成了爭論的議題之一,為此,保祿提出:「因著在基督內的信德,割損已是無關緊要的事」(迦五6,六15;哥二11)。這項主張也在宗徒會議上曾被接納(宗十五)。

 

 (摘取自《聖經辭典》#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