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基督徒的聖地?

方濟會耶路撒冷總部「救主會院」院長Vitores神父,報導聖地基督徒所面臨的險惡生活情況

沒有基督徒的聖地?!

                                      Fr. Artemio Vitores, OFM

聖地在華辦事處  譯

 

媒體上每天都充斥著新的攻擊和報復新聞,聖地荒謬地被似乎是根深蒂固的暴力氣息所籠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關係,就像加音和亞伯爾兩兄弟彼此間的仇恨,有如螺旋般不斷地反覆循環,卻沒有人能夠或願意去化解。以色列人認為,巴勒斯坦人仇視他們並想壓制他們;而巴勒斯坦人則視以色列為霸佔他們土地的敵人,強奪了他們的家園,剝奪了他們的自由,理所當然地必須加以剷除。如此一來,不幸的後果自然無可避免:種族的苦難、饑餓、財產遭到破壞、自由和基本人權被侵犯。兩個民族都同樣受害,不過以對抗的力量而言,當然是巴勒斯坦的苦難更為鉅大。儘管世界上的政治、宗教領袖努力嘗試斡旋,希望能以寬容、正義、和平取代仇恨和暴力。然而,促使以巴雙方共同締造新局的願景,仍然遙遙無期。

 

n          聖地的基督徒人數急遽減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基督徒大量的出走。但是當地和國外的媒體卻一再地忽視、緘默、不予正視這個問題。在聖地快找不到基督徒了!或者比較緩和的說法是:基督徒已成為少數,在聖地總人口中幾乎是微不足道。全世界的基督徒都能預見其可怕的後果:聖地的基督徒團體 ─ 普世教會的母親 ─ 將變的越來越窮困而憔悴。此外,我認為我們必須強調基督徒的理念,因為那是普世性的、平等的原則(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都是天父的兒女,基督為我們眾人而死),這有助於化解以、巴之間的衝突,因為人們因此能更了解尊重生命和每個人的重要性。再者,基督徒的理念將可消彌驅逐異己的激情,儘管在基督徒遞減的情況下能做的很少。如果這個問題無法解決,那麼基督徒在基督信仰的搖籃地的臨在,將變成供人憑弔的歷史,因為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領地上,基督徒出走的數目一直持續增加。當地使館的資料顯示,這個問題日益清楚嚴重,因為愈來愈多的人申請向外移民的簽證。

 

n          基督徒成為少數的原因

有三個因素共同造成了基督徒在這個地區逐漸成為少數:猶太人大量移入,回教徒出生率驟升,以及基督徒的出走。在此僅列舉一些數據來說明:

白冷大學的 Bernard Sabella 博士的調查顯示,從1948 年以來,約有23 萬阿拉伯基督徒棄守聖地,而從1967 年的戰爭開始,35% 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外移,再者,估計到了2020 年,基督徒僅將佔總人口的1.6% 。這種現象顯見於三個主要的聖經與基督徒重鎮:耶路撒冷、白冷、和納匝肋。

 

n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居民比例從1840 年的25% 降至2002 年間的2% 。而在這段期間,猶太人卻因為大量遷入,人口數從4000 成長到40 萬人。另一方面,回教徒則從4600 人增加到14 萬3 千人,主要是因為他們和大多數的回教國家一樣,由於高出生率而成功地達到每25 年人口增加一倍的目標。相反地,基督徒這方面卻只有明顯的向外移民記錄,特別是自1948 年的戰爭起,人口數從25000 降到14000 。由第一次以巴衝突(Intifada )開始,人口就已逐漸外移,根據1994 年的統計,基督徒的總數已不到12000 人。

 

n          白冷

1863 年時,白冷幾乎完全是基督徒城市,有4400 名基督徒遠超過600 名回教徒。1922 年間有5838 名基督徒,而回教徒僅僅818 名。但到了2002 年,這個達味之城只剩下12000 個基督徒,卻面對33500 個回教徒。這樣的逆轉趨勢,除了先前提到的原因外,還有兩個因素使然:1948 年戰爭以來,在白冷四周設立了許多難民營,其中的人口持續的成長;同時赫貝龍(Hebron )的回教徒也遷往白冷。同時整個二十世紀中,白冷基督徒緩慢卻持續的外移也不無影響。

 

n          納匝肋

上面提到的三個因素也同樣地促成納匝肋基督徒人數的減少。遠在1897 年,納匝肋是個以基督徒為主的小城市:約有4000 名基督徒和2000 名回教徒。到了1947 年,全城的人口倍增到12000 人,多數是基督徒。然而以色列軍隊攻佔Sephoris 城後,居民逃向納匝肋,使人口成長到40000 ,而新移民大多為回教徒。幾年之後,以色列在這個阿拉伯人的城市東邊建立了一個新的猶太人城鎮(Nazareth “Illit” ),近年來急速成長. 。再加上基督徒緩慢地持續外移,當地市政府的數據顯示,在1900 年是基督徒城市的納匝肋,到了2002 年,居民人數共約14 萬,其中猶太人七萬、回教徒38000 、基督徒卻只有32000 。

 

最近幾年,特別是2000 年9 月(由於以色列總理夏隆強登聖殿山因而)爆發了第二次以巴激烈衝突(Intifada )之後,要正確統計巴勒斯坦基督徒出走情形是很困難的。就連堂區司鐸也沒有可靠的資訊,因為有時這些移民計劃是秘而不宣的。然而,由於缺乏觀光客以及沒有朝聖者的危機,向外移民的情況仍舊持續,而且數目一天比一天增多。以下是一個例證,單從“Casa Nova” (耶路撒冷的方濟會朝聖旅館)最近幾個月就有4 名年輕人離開這個國家,而且很有可能不會再回來了,而我們都知道人們離開的具體事例,即使他們並沒有正式辦移民。白冷、Beit Jala 和Beit Shahour 的市府資料顯示,412 人在最近幾個月離開這些城市,大多數是基督徒,100 人來自Beit Jala ,272 人來自Beit Shahour 。這些人和前述的情況相同,很多出走的人並未正式申請移民。他們中很多都是年輕人,外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前途。老一輩和殘障者留下來,卻無法給聖地的教會注入活力。這樣悲涼的狀況導致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白冷地區許多年輕基督徒婦女不得不在回教青年中擇偶,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兒女不會是基督徒了。再者,若要更進一步了解基督徒大量出走的情況,必須考慮到人口統計學的幅度。基督徒人口的成長,應該比實際上更高才對,因為即使基督徒生育子女不如回教徒多,但他們也大多也有3 到4 個孩子,而且嬰兒死亡率也不是問題,由此看來,基督徒人口就理論而言應該是不斷地成長才對。所以,如果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白冷和納匝肋一直遞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移民。這種情形在聖地的其它基督徒鄉鎮、城市也是一樣的。

 

n          基督徒外移的原因

巴勒斯坦基督徒何以向外移民?大體而言是由於以阿衝突所造成不堪的窘境,在那兒根本無法期待有尊嚴的生活。就連家、工作、安全感這些基本的條件都欠缺,更遑論開創美好遠景或擁有尊嚴的生活。目前的政治局勢尤其迫使基督徒離開,而以色列提供的許多措施也促成這樣的外移。根據「宗座通訊社」的專題報導「基督徒由巴勒斯坦向外移民」的資料,基督徒出走的真正原因如下:

 

1.             安置一個家幾乎不可能 :對想結婚的情侶而言尤其如此,微薄的收入根本無法支付購買房子的龐大費用,他們甚至租不起耶路撒冷的房子,因為那是天價。此外,以色列為建造猶太集居地,徵收了巴勒斯坦人60% 的土地,也阻礙了基督徒建立新家。一旦有土地,當局又百般刁難不發給建築許可。另外,現行房舍的重建或修繕也是情況嚴重。在白冷、Beit Jala 和Beit Sahour ,最近幾個月就有2,992 個家庭的房屋被摧毀或遭到破壞。

2.             缺乏穩定的工作 :目前的政治危機導致許多基督徒失業,而僥倖保有工作的人,薪水也大幅降低。根據一項統計,巴勒斯坦人的購買力縮小到兩年前的65% ,薪水減少到當時的一半。

3.             不確定的未來 :以色列軍隊專斷的決定和種種強暴的限制,尤其在白冷和Ramala 地區,再加上巴勒斯坦當局的心中根本沒有基督徒的存在,都使得基督徒喪失在此繼續居住的目的而想外移。

4.             喪命的危機 :以色列軍隊入侵,不但把他們的家摧毀,也危及生命安全,因為以色列好戰組織不分青紅皂白的攻擊。同時,白冷地區激進的回教徒使用基督徒的房屋攻擊以色列人,致使基督徒遭受報復。同樣地,他們也遭受來自猶太殖民區居民的暴行,對他們財物肆意蹂躪與破壞,卻無力自救。

5.             沒有教育的未來 :專業人士和專家在此地沒有前途,他們大多是高學歷的基督徒,尤其是年輕一代更傾向到別處去尋求更好的機會。學校和大學的慘況不容忽視,他們往往被迫長時間關閉,直到不再遭受攻擊或被軍隊佔領。估計約有2000 名巴勒斯坦學生受傷,137 名死亡,大多數的學生事後都為心理問題所苦。而許多家長失業,也無法負擔學費。只有兩所白冷的大學,共有學生1942 人 - 其中三分之二是基督徒,其餘是回教徒 - 因為方濟會提供每月的經濟援助而得以繼續運作。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基督徒身上,只是為數較少。

6.             社會支援缺乏 :醫療救助、水、電以及其它設施、糧食等,原本都由以色列供應,現在卻都已被斷絕。

7.             基督徒身份認同的危機 : 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是對宗教和國家有高度認同感的民族,基督徒受困於這兩大族群之間,而感到被強制接受不屬於他們的社會生活方式,這個情況造成回教徒和基督徒之間明顯的緊張狀態。回教徒常把基督徒視為「希雍主義」(Zionist )的一份子,他們更相信基督徒的政治主張和基督信仰國家,特別是美國認同。

8.             小型的基督徒社區被以軍孤立: 這裏所說的不僅是像Ramala 這樣的一些市中心區,還有那些與聖經有關的地方,那些成千上萬的當地和國外的朝聖者曾經走過的地方。整個聖經城市耶里哥,由於四周被一條壕溝所隔而無法接近,已超過一年多了。在復活主日時,耶穌和兩個門徒相遇的厄瑪烏也正遭遇同樣的情況。同樣的,進出伯達尼也困難重重,幾乎無計可施。即使你是一個外國人,雖然有軍隊的承諾,也得大排長龍、耐心地長久等候才能進到白冷。而想盡辦法通過軍事檢查站的巴勒斯坦人,則必須在炎陽下漫長等待中,狀如苦像般步行經過斷垣殘壁、破磚碎石、還得忍受羞辱和各種刻薄的待遇。出身於這些地方而在耶路撒冷工作、特別是在聖城的教會機構:如學校、修院、朝聖旅館等的基督徒,他們為了獲得進入家鄉的許可,往往必須耗日費時。一旦獲准,若能有一個月期限,便算是十分幸運。因為許可證通常只有五天有效期,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成行了。此外,這些地區的基督徒要想走訪耶路撒冷或其他聖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這個情況導致他們更忽視自己的基督信仰根源。

9.             以色列阻撓居留證的換發: 這是相當令人憂心的狀況,因為直接影響到所有基督教會的負責人,包括負責主要基督徒設施的方濟會士,拉丁禮天主教的宗主教,還有其它非天主教團體如東方正教。基督徒團體說阿拉伯語,無論是教育或其它性質的教區活動,都是由說阿拉伯語的宗教人士主持,他們可能是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以色列人、或是來自其它中東國家:黎巴嫩、約旦、敘利亞、或埃及人。就在幾年前,外來的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取得暫時居留並非難事,不過現在卻困難得多、而且有些人根本拿不到。在耶路撒冷求學的修道人和神學院學生,也受到同樣的限制。這樣的情況為聖地的基督信仰帶來極大的危機,因為這小小的羊群很可能會失去他們的牧人。即使有人提出抗議,在面對牢不可破的官僚政治的城牆時,也很少能獲致什麼成果。

 

n          基督徒被放棄於他們的命運中

能做什麼呢?西方政府,被錯誤的宗教自由觀點、或者是過激的俗化主義所誤導,不但沒有成就好事,反而因為他們的態度使情況更加惡化。他們常說:「我們不是幫助基督徒,我們是幫巴勒斯坦人。」卻不了解宗教在東方是一個很重要而且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們面對的是政治衝突,卻不能忘記這衝突中包涵著宗教,而這塊被一切人彼此爭奪的土地,有著「預許之地」的本質和意涵。誰若在一個城市、或鄉鎮擁有土地房子,這人就擁有權力。因為這個緣故,在耶路撒冷有一種瘋狂的競爭:猶太人和回教徒都很熱衷,用高價、有時甚至是四倍於實際價值的高價取得房屋的擁有權。這是一個政治的競爭,同時也是宗教的抗爭。每一個團體在耶路撒冷擁有的建築,將是未來討論「聖城」的政治和宗教「地位」時的重要因素。如果不留意這個層面,那麼所有來自西方的援助都會流向回教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多數而且也擁有權利,基督徒最多只能得到麵包屑或剩菜殘羹而已。靠著西方政府的幫助,回教徒的多數更加強大,而基督徒少數民族被忽略在一旁,因此處在絕望中而被迫不得不向外移民。這樣的情形在另外兩個團體是不存在的。美國人對以色列的援助,很清楚是針對所有以色列人;回教政府和社會的慈善活動,卻獨獨幫助回教徒。

因此,基督徒被所有的人遺棄,在他們自己的命運中而被人遺忘。至少在官方的層面上,沒有人在乎他們。有時時候我們感到必須和主耶穌一起呼喊:「我告訴你們:這些人(小孩)若不作聲,石頭就要喊叫了!」(路十九40 )這是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回答法利塞人的話。現在這個時刻不能再沈默了,否則可能就來不及了。

 

n          為基督徒興建房屋以防止他們繼續離開聖地出走

聖地的基督徒一向就生活不易,將來也很可能如此。有許許多多社會的、政治的以及宗教方面的限制,使得基督徒無法正常發展有尊嚴的生活。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扼止這樣的失血 - 基督徒的出走。不需要再多說什麼,而是要有具體的行動:「你們給他們吃的罷!」(路九13 )這也會是耶穌今天對門徒說的話。這也是聖地的方濟會士一直在做的,有許多是率先進行的,如免學費方案,提供獎學金給願意在此地就讀的大學生,提供他們在方濟會中心工作的機會,以及各種社會援助(例如,在近兩年以巴持續衝突期間,雖然沒有朝聖者而使這些中心被迫關閉,方濟會的朝聖旅館的員工仍可持續得到75% 的薪水),而方濟會士最大的協助工程則是為基督徒興建房屋。

這項社會工作並不是新的,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原因非常簡單,在1517 年至1917 年土耳其的統治期間,基督徒不能從事有報酬的工作,因此他們無法擁有房屋或租屋(由此人們可以瞭解以色列軍隊破壞房屋的原因)。方濟會士自始就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著手買房子或租房子給基督徒,讓他們落地生根,特別是在耶路撒冷。目前方濟會在耶路撒冷舊城有392 個住宿設備,是為基督徒而設的。其中357 個住處是修會的財產,35 個是租來的,容納了總共392 個家庭。大多數的家庭免費住在那兒,或者象徵性的付些租金。同時,最近幾十年,這些房舍多數也都整修過。

然而,這一切還不夠。近幾年,方濟會士投注了大量的精神和財力興建新的房舍,這些經費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朝聖者和基督徒的捐獻。目前在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的Beit Hanina ,為其它基督徒家庭所建的42 戶公寓房子已經落成。在耶穌的朋友瑪爾大、瑪利亞和拉匝祿的城伯達尼,二十個基督徒家庭住在新落成的房子。在位於Beit Hanina 和Ramalah 之間的Er-Ram ,十八個家庭已住進方濟會士所築的新家了。

還有其它的計劃,像在白冷三十戶公寓的建築計劃,已經到了最後的準備階段。不過最遠大的計劃目前已在進行中,就是在貝特法革(Betfage ),這裡是方濟會士照管的朝聖地,特別紀念耶穌由此出發榮進耶路撒冷,也是每年聖枝主日遊行行列開始的地方。雖然這個計劃進行得很辛苦,也許未來也很難完成,但確實是個遠大的計劃。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光是向以色列當局申請建築許可,就花了方濟會士15 年的工夫。他們必須要克服種種官僚體系的阻擾刁難,同時卻眼睜睜地看著以色列隨心所欲地大興土木。由於未來必須面對的經費問題,這個計劃仍將困難重重。這個名為「聖方濟之家」的計劃到目前為止進行得不錯,建地已鏟平、基本架構也完成,第一批房子也蓋好了部份。整個計劃包括72 戶公寓,預計要花費超過美金一仟萬元。

方濟會士這群「貧窮人」竟然獻身做這樣的公司事業,似乎有點奇怪。不過他們早在十三世紀就已經了解到(當時他們開始在聖地生活服務,而教會將保護聖地的責任託付給他們)這是防止基督徒大量外移最好的方法,以避免生活的教會由此消失。因為那些和聖經相關的朝聖地讓我們想起「耶穌曾經走過」的地方,如果聖地沒有基督徒,聖地就只不過是一個「大博物館」罷了。

方濟會士了解這極為重要的使命,也是全世界的基督徒所共有的,他們從不依靠那些「假裝視而不見的」政府的幫助,(去年)白冷耶穌聖誕大殿38 天被以色列軍隊的圍困就是這種情形。他們是聖方濟的好子弟,一向信靠天主,也繼續不斷依靠主感動最純真的人的心,而能不顧自己的貧窮去幫助窮困和需要的人。方濟會士明白他們的善行不會落空,因為他們正在成就一項值得稱讚的行動:遏阻聖地基督徒被迫出走。方濟會士知道,對聖地有如無垠海洋的困難而言,他們的勞苦不過是一滴水而已,但他們相信他們能給基督徒「明確的希望之道」,因為那是真實具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