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貧窮的人是有福的

路六20、24

「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 …… 但是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 ……」

相對於瑪竇福音記載的「真福八端」(瑪五3-12)路加福音提出了「四個真福」和「四個真禍」(路六20-26);瑪竇提出的重點在「神貧」,路加則強調「貧窮」。路加福音中所謂的「貧窮」毫無疑問就是指物質上的貧瘠匱乏,而「富有」則是指物質上的充盈富裕。

然而,貧窮本身並沒有積極價值,路加也並不主張為了貧窮而貧窮,而是強調物質上的貧乏使人更容易達到心靈的自由,擺脫了物質財富纏繞的人,才更易於穩妥地追隨基督。單單是物質上的貧窮並無濟於事,必要的是一顆貧窮的心,因此,路加和瑪竇的思想並非相互矛盾。

聖經時代的人擁有財富和其身份地位有關,而人的身份多半與生俱來,社會地位高者自然財富也多,社會地位低、甚至出身奴隸家族的人自然和財富難以產生關係。由於這種貧富差異與生俱來,當時也沒有太多人認為這種情況不符合正義,所以窮人唯一的倚靠就是天主,因此舊約中一再強調對於貧窮者的關懷,並表達天主站在窮人這一邊,並且已經對不正義的剝削提出批判。

新約時代耶穌指出財富蒙蔽人心,使人只看自己而忘了天主與他人的存在。耶穌親近貧窮弱小者的生活方式,讓人更看出天主對窮人的關懷。路加福音的內容便是反應這個事實。而他的另一作品宗徒大事錄則敘述初期教會的生活情境,呈現出大概是歷史中最早出現的「分享財富、互通有無」的團體生活方式(參閱:宗二44;四32)。

當人類生活從「以物易物」演進為「貨幣經濟」的型態時,貧富的分別和個人身份的必然關連日漸淡薄,經商而瞬間致富的例子偶有所聞;然而窮人致富的例子畢竟只是少數。隨著科技發達,全球化的競爭日益激烈,貧富的差距遠遠超過聖經時代所能想像的情境。

當代財富分配問題也成為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分判準。真正的政治家尋求國際間的合作,一起致力於「消滅貧窮」,政客卻不斷透過政商勾結,巧取豪奪不當經濟利益。台灣社會更是政客充斥,讓人憂心。台灣教會在這個時刻讀到這樣的福音,大概也應該以實際行動向台灣社會傳達基督的訊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