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願主與你們同在

 

「願主與你們同在」這個致候詞,可以溯源到舊約時代。當波阿次到田裡巡視割麥的工人時,就向他們問候說:「願主與你們同在」(參閱:盧二4)。上主的天使帶給熱德雍(Gedeon)消息時,也是向他問候說:「願主與你同在」。我們都知道天使加俾額爾向聖母瑪利亞也是這樣問候的(參閱:路一28)。這是一個很美麗的致候詞,它在教友的各種致候詞中,雖略有更動,一直保留著痕跡(譯者按:在我國教友中,流行說:「天主保佑」)。

當兩個相識的人相遇時,很自然的彼此互相問候。當你在大街上遇到一個朋友,你就會向他說「早安」或「晚安」。你想一下,你的話不單單只要表明時間,而是含著一種願望。你絕不是單純的跟他說:你們相遇的時間是個好晨光,因為事實上可能正在下傾盆大雨。可你總該要祝福他什麼的──你用這句致候詞表示希望他今天早上諸事順遂。另外,在其他的情形下,你的問候也會更具體。比如:在飯店裡遇到一位正要開始進餐的朋友,你便會向他說:「多吃點」。如果你的小孩要上床睡覺時,你就會向他說:「天主保佑你,好好睡」。

在天主教的國家裡,人們往往把天主加到一些致候詞裡,形成一句短短的祈禱,比如「讚美天主」(grüss Gott,講德語的人慣用之),或「願天主和聖母與你同在」。我聽說在康沃爾(Cornwall 英國西南一帶)到現在還有些老人用著他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致候詞「Numminy Dumminy 諾米乃,多米尼」,當然,他們早已不知道這是他們老祖宗用的一句拉丁文In nomine Domini( 因主聖名)。英語的Goodbye(再見)乃是God be with you(願主與你同在)的縮簡,又如法文的Adieu(再見)乃是Je vous commande a Dieu(我把你託付給天主)的縮短句。

所以,神父舉行彌撒時,在問候來參與彌撒的教友,應問候得體,他遂說:「願主與你們同在」。

當你問候一個人的時候,你一定望著他,看著他的眼睛,希望交換一下目光。你可能是向他招招手,如果對方是女的,而你又正好戴著帽子,你便會把帽子抬一抬。因此可以說:你的問候包括用手、用眼及聲音。可是,假使對方對你的友誼和問候的表示,完全置之不理──沒有一句話、沒有看你一眼、沒有一點手勢,你定會覺得被人冷落了。

神父在彌撒中也向你致候,他看著你,大聲地向你致候。可是你是怎樣的反應呢?你是不是給他來個閉口不言?你是不是把鼻子貼到書本上,連看他都不看一下?你這樣也太不客氣了吧,不是嗎?當然,你並不故意的,但憑心而論,這樣的確極不禮貌。在此先說個小故事:在還必須用拉丁文主持彌撒時代裡,有位神父打算在他的本堂介紹「對話」彌撒,在宣佈第一次試做的前半個月,他先在課堂上給小孩子們講課。下個主日,當他轉身背向祭台說:Dominus vobis cum(願主與你同在)時── 他很高興,但教友們卻大吃一驚,因為由一排跪凳中,發出子一個清脆的小孩子聲音:Et cum spiritu tuo, Father !(也與你的心靈同在,神父!)。

言歸正傳,當神父向你致候的時候,你應該回敬他。既然不拘何時何地,你都要回敬別人的致候,為什麼在教堂裡就不這樣做?教會禮儀已經把回敬詞「也與你的心靈同在」預備好了,並且在梵二大公會議以後,教會很清楚的指望你自己來回答,而不讓輔祭的小孩專美於前。你越明白這個問候與回答的意義,你越會覺得自己願意口而誦心而維地參與。

我們這裡所說的「主」,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上主,求祢垂憐」的「主」,即「基督」。我們現在英文裡給他的頭銜,是用來代替希臘文的頭銜的,不過希臘文的Kyrios「主」的含義,用英文Lord一字是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在英國,上議院是用Lord來稱呼的。曾經有一個時期,Kyrios「主」一詞是最高的一種稱呼,只能用來稱呼全世界的統治者──羅馬皇帝。權勢比較小的,當時則有「王」或「王子」一類的稱呼,只有羅馬皇帝才能用Kyrios「主」來稱呼,因為他當之無愧,意謂他便是神。實際上有個羅馬皇帝多米先(Domitian),竟乾脆自稱Kyrios Kai Theos「主和神」。

教會為了反對敬拜皇帝為神,曾從事一個長期戰爭,犧牲了許多性命。當時教友們所以受到迫害,就是因為他們不肯朝拜皇帝為神,不肯稱他為「主」。伯多祿第一次講道,歸化了三千個猶太人,當時他就是宣稱:你們猶太人所釘死的耶穌,由死者中復活了(參閱:宗二)。死亡不再統治祂,因為天主使祂復活了,立了祂為「主和基督」(Kyrios Kai Christos)。因此,在教友心目中,「主」這頭銜只能歸於基督,而不用諸他人。許多人由於拒絕朝拜皇帝為神而殉教,並且當他們受死刑時,高呼著「只有基督是主」。這個頭銜,是他們當時奮鬥的呼聲,也是當時教友們最喜歡用的禱聲──直到現在仍保留在我們彌撒中的光榮頌內:「只有祢是主」。當我們心裡有這些背景時,我們一定興高彩烈地稱呼基督這個頭銜──「主」,而且也喜歡聽別人這樣說。

神父說「願主與你們同在」向你問候時,因為他認出你是「上主的選民」,不是別人的選民,而是「主」的選民。正像聖保祿說的,你是基督的肢體。由於你是受過洗的人,成了基督的肢體,神父因此承認你的地位身分,承認你按此分享基督的司祭職,而在彌撒祭獻中,你和神父一起奉獻。你──分享基督司祭職的「在俗司祭」(Lay-priest)與司祭──神父共同舉行彌撒;神父視你為伙伴,歡迎你的共祭。他好像是說:「我認識你,你也認識我;我們在基督身上,同是兄弟姐妹,現在大家在一起崇拜天主。所以我注視著你們,你們每人都是司祭,當然我更是司祭,因為我要把我們所有要奉獻的都祝聖。我希望你們得到最大的祝福,希望你們與我們的「頭」──復活的「主」(Kyrios)緊密聯合。願主與你同在!」

如果一個人真正了解這個致候詞,怎麼能夠置之不理呢?一定每人的眼睛都會注視著神父,每人的心都會轉向他,每人的聲音都會回答他說:「也與你同在」。拉丁文Et Cum spiritu tuo,翻譯過來是「也與你的心靈同在」,這和「也與你同在」(編者按:在英國是如此說)的意思相同;猶太人慣用「也與你的心靈同在」。例如聖保祿在致弟茂德後書結尾時說:「所有的弟兄都問候你,願主與你的心靈同在!」(弟後四22)。他在致加拉達人書的結尾幾乎完全一樣地說:「弟兄們,願主耶穌基督的恩寵與你們的心靈同在」,致費肋孟書也用同樣的話。

在拉丁文的譯文中保留了這種希伯來語氣,很高興有了這種保留;單純的「也與你同在」可以答覆任何人,可是「也與你的心靈同在」卻變得有點特別了,尤其對「神父」而言,格外重要。經過了幾個世紀,這些字有了深一層的意義,金口若望和無數作家,都把它解釋成在授聖職時,由主教手中分施的「天主聖神」。在授聖職禮中,主教數次為準備領受聖職的人呼求聖神,並在他們手上抹聖油──被視為聖神化工的象徵。「神父」比其他的人與聖神更有職務上的來往;沒有神父,就不會有彌撒,不會有聖事,不會有任何的祝福。(拉丁文的「心靈」和「聖神」是同一字)。

「也與你的心靈同在」不只是教友們要回敬一句的致候詞,他們也要在神父身上喚醒他們對聖神的蒞臨與工作的信仰,他們承認並尊敬神父的地位。他們不是用這句話為任何人祝福,而是清楚的、特別的為舉行彌撒的這位神父祝福。他會是多麼歡迎這個祈禱式的祝福──並且他也是多麼需要這種祝福!他雖然被舉到這樣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仍舊是人類中的一份子,與任何人一樣,必須努力克服自己「人性的不完善」,或者比他人更需要如此,因為他的個人缺點會影響他為許多人的工作和服務。教友為著自己的緣故,希望神父應該是充滿天主聖神的人,神父應該在和教友往來上,像基督一般。

 當你到神父那裡去辦告解或是徵詢主意,無論任何地方,神父都應以基督的忍耐和同情來傾聽,以「智慧和了解人的聖神」來給你答覆。當他在講道台上教導你,應以「謹慎和智慧」來教導。當他在祭台上領導你前來朝拜天主時,應以「孝愛敬畏上主之情」來領導;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聖神的恩惠。現在神父站在你面前,向你擺出歡迎的手勢,如向他的兄弟姐妹一樣問候你,希望你得到所有可能的祝福──希望你「與主同在」。還有比這更好為他祈禱和祝福的機會嗎?所以你應該以全心全靈大聲地說:「也與你的心靈同在」來回答他的致候才是。並且要把這句話化為禱詞:「願主與你的心靈同在,願你在領受聖職時所領受的聖神,當你供給我們精神上的需要時,常在你身上有其化工,希望你常是屬神的人,尤其是你現在此刻代替了基督,做著與說著都跟基督在最後晚餐時所做所說的一樣。在你所有跟我們的接觸中,你是基督的有力助手(工具),因此,願主和祂的聖神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