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美感(三)禮儀有如舞蹈

麥安泰 神父

常言道:「言之不足,則歌之舞之。」禮儀採用「詩詞」、「戲劇」、「音樂」和「舞蹈」等不同的象徵語言,但它們的創作核心仍各異其趣。雖然舞蹈常伴隨著戲劇與音樂,但舞蹈是肢體動作的溝通藝術。

禮儀充滿了舞台式的肢體動作,可說是複雜與隆重的團體舞蹈,這些表達內心深層感情的動作,可以複雜到左搖右擺、左旋右轉,甚至騰空躍起、跺地為節等地步,但仍離不開行、立、坐、跪等一般的簡單舉止。儀式中偶而出現的宗教舞蹈乃是這些動作的延伸。

禮儀舞蹈透露著臨在感

禮儀像舞蹈同樣具有創造虛擬能量的特性。禮儀少不了活力熱情,以及沉穩莊重的姿勢與肢體動作,在主禮者與參禮者你來我往的互動下,引人觸到天主神聖的臨在,沉醉在基督奧蹟中。

例如,彌撒中進堂、福音、奉獻、和共融(領聖體)等禮儀遊行,除了舞台空間的轉換移動外,更延展或堆砌出另一神聖境界:天主的臨在。

禮儀所展現的天主臨在,如同舞蹈所創造出的張力,轉化日常生活姿勢與動作,來表達隱晦不彰的天恩聖寵。

禮儀舞蹈轉化生命情調

禮儀像舞蹈,透過站立、遊走等肢體動作,對「生命」滿懷喜悅,對「臨在」充滿讚頌。

例如,彌撒的禮儀遊行不只是定點之間的漫步遊走或魚貫而行,更是象徵從世俗進入神聖,聆聽切入讚頌,平凡提升特殊,疏離邁向合一。這些行動將宗教情操表達得淋漓盡致。

因此,禮儀所轉化的生命情調,有如舞蹈所紓發的情感,藉由姿勢與肢體動作「說」出來,任由視覺去感受這與日常生活迥異的「新天新地」,使現實生活的需求與壓力,因而得以補償與紓解。

禮儀舞蹈講究娛樂與教化

禮儀像舞蹈,相當講究娛樂與教化,不僅「自娛娛人」,也「取悅神祇」。例如,十字架、聖水與香爐的出現,不僅令人歡愉,鼓舞人心,更讓人全神貫注,肅然起敬。

此外,充滿張力的禮儀姿勢與動作,有如呼吸與心跳,在節奏與速度上講究陰陽互動、剛柔並濟,鬆緊收發,動靜合一。舉手投足俯仰向背之間,都足以威以德顯、儀以行表。

總之,禮儀舞蹈,在身心靈整合之下,可以是欣喜歡愉,也可以是肅穆莊嚴,它既非即興演出,更非裝模作樣。

禮儀舞蹈重視藝術的實現

禮儀舞蹈在視覺上,首先能將人從肢體的感覺提升到天主臨在感受的象徵境界。禮儀若沒有這些姿勢或肢體動作,頂多停留在宗教概念上,宗教情操的紓發就顯得貧瘠無力。

禮儀舞蹈從簡單的十字聖號,到複雜的祝聖餅酒,最忌諱漫不經心和習以為常。此外,若取消或淡化彌撒中某些遊行,勢必使「臨在奧蹟」的感受大打折扣。

當然,偶爾出現在伯多祿廣場宗座彌撒的奉獻餅酒舞蹈,的確能夠提升參與者「臨在奧蹟」的感受。但這些特殊舞蹈並非孤立的事件,應整合在禮儀中,它們不應破壞整體的比例和中斷整體的旋律,更不應經常出現。

牧靈上,這些特殊舞蹈應避免淪為純粹表演,使參禮者變成「被動」的旁觀者。梵蒂岡二次大公會議《禮儀憲章》所提倡的「積極參與」,強調「內在的」參與感,包含了主動地說話與行動,以及積地極聆聽與觀賞。

最後,禮儀舞蹈是表演的藝術形式,而非真實的行為。有時,參與者肢體所表現出的宗教情操與當下所感受到的情緒背道而馳,也並非不無可能。然而在神聖氛圍中,肢體所表現出的與感受到的能夠同步一致。

若翰在聖母表姊依撒伯爾胎中的手舞足蹈,可說是最雛型的禮儀舞蹈──藉著肢體語言來歡迎聖母瑪利亞胎中的耶穌!